奇崛纵横开新境——卞晓艺和他的书法(诸培弘)
奇崛纵横开新境——卞晓艺和他的书法
诸培弘
卞晓艺
我无法表述卞晓艺书法的微妙和独特,看他的书法,能让人感受其安静朴实的外表下,内心却蕴藏了如此深情的诉说和汹涌的波澜。
卞晓艺书法筑基于汉隶。《张迁》、《礼器》、《史晨》、《石门颂》、《西狭颂》等汉隶经典碑帖,他都下过笨拙的功夫。尤其对端直朴茂、古趣典雅的《张迁》碑,更是朝临暮写,几十年而不辍。
在我看来,卞晓艺钟情汉隶,主要源自他喜拙厌巧的天性。另一方面,汉代艺术质朴自然,古拙大气,雄浑朴茂的风格和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叹也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关注。汉代的书法好,绘画好,文学也好。汉画像石,汉赋、汉乐府、还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一样不是心境浩淼,精神与天地往来。如今物质繁荣,人境逼仄,心态浮躁。心境逼仄的人,只关注眼前的逼仄,也将全部的精力应付了眼前。时下,称作书家的人很多,或为兴趣、或为竞争、或为利益。为了参展,必须投评委所好,为了商业,必须投买家所好。曾经在一次大型展览的展厅里看到那五光十色的展品,精致的描摹,粗鄙的发泄,炫技、制作,在我看来都不能算真正的好书法。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一个真正的人内心的暴风骤雨和喃喃自语,是他精神的物化,是他血肉丰满的人生副本,是他滚烫的投影!
卞晓艺没有被眼前的逼仄所遮蔽,尽管他曾经也为此感到过迷茫和彷徨。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里,他似乎找不到自己,但当濡笔研墨,敞开心灵自由地书写,却渐渐地发现了自我。锋颖的提按顿挫、使转徐疾随着心脏的律动而收放伸展,是更接近体温的呼吸和伸缩,只是有些清瘦和苦涩,一如他故乡长江岸边黄天荡那秋日里随风摇曳的芦苇。他有些惆怅,也渐渐地生出些企盼,内心鼓荡着别样的情绪,需要宣泄、需要吟唱。他在对汉隶的研习中,慢慢地感受到沉郁和质朴的魅力。扎实,饱满,坚韧,在他的书法中得以留驻。近年来他又钟情于商周金文和汉简、帛书,尤其对金文书法的斑驳陆离、奇肆放逸,汉简帛书的自由精神心仪不已,同时对金冬心的浑厚、沈寐叟生拙、谢无量的高古尤为叹服。沈寐叟曾说,“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隶者,篆之捷也。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颐。”卞晓艺深谙其理,故他的书体在“相杂、相兼”中而风神独具,新境别开,从而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表达内心世界的通道,既酣畅又节制,既淋漓又含蓄,沉着中见飞动,质朴中见妩媚,圆劲中见苍茫。这便是卞晓艺的书法。
一位阿拉伯诗人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力求超越细节抵达整体,同时揭示有形与无形的事物”。他说的是诗歌,其实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法传统太深厚,书法经典太丰富,书体的演变和流派太复杂。书法之所以称作为艺术,书法历史长河经过数千年的流淌至今仍奔流不息,一定是有一根看不见的精神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修炼出纯正的灵魂,用书法独特的美学元素,最富有表现力地抒发个人的生命情怀,既要“取会风骚之意”,又要“本乎天地之心”。
卞晓艺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玉质天章——神奇而又美丽的雨花石的故乡。这里曾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西楚霸王项羽亡命途中,曾将最为显赫的佩戴丢弃在这里,从而使当地至今还保留了这两个与皇权最为密切的地名——龙袍和玉带。这里还有一个叫做佛狸祠的地方,经过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吟咏,一直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闪耀着光芒。这片丰饶的土地,曾孕育了《好一朵茉莉花》的优美旋律,也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来这里发思古之幽情。卞晓艺用心地生活在这里,汲取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养分,感受着这里的独特和奇妙。他的书法之树,根已悄悄地、深深地扎入地下,枝叶则在尽情舒展中伸向天空。他正处于一个艺术家的黄金年华,天命已知,我想他不会太在乎眼前的一些所谓名利得失的,因为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已窥见他对人生和艺术的自信和从容,满怀喜悦,朝着认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