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二三事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场漫长曲折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局限,开创了碑学先河,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领域有着辉煌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媲美。清代书坛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在中国书法史上成为书道中兴的一代。在这场书法演变中,何绍基功不可没。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州居士,晚年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终年75岁。子贞自幼聪慧,清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少承家学,一生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历朝掌故了然于心,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平生以金石书画闻于世,其中以书法造诣最深。
子贞练就书法,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其父凌汉,嘉庆进士,道光年间官至尚书,善书法,喜聚书,训子甚严,常究其所学。子贞幼时放浪不羁,年二十四随父入京,舟泊永州时,究其所学竟茫无所知,父大怒,笞掌二十,推之上岸,子贞默归,从此闭门勤读,朝夕将颜真卿、钱南园所书屏联张挂于壁观摩,以为楷式。之后其好友湘潭王闿运见其书法仅止唐帖,便进言说:“先生何不临碑,日日临帖,恐无益处。”子贞采纳诤言,由习帖而临魏碑,每碑临摹至少数十遍,虽舟车旅社,亦从不间断。子贞写字采用回腕法,如开强弓劲弩,取汉李广猿臂弯弓之意,临写碑帖时常汗流浃背,用这种执笔法所写之字极富个性。一些论者往往以碑学家称之,并将其书法成就归因于学碑。《书林藻鉴》谓其临摹古人作品,“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无一笔不是从“横、平、竖、直”中求得。苦练之中尤注重融化各家之长自成一家,后来名声大振,学书仍不稍松懈。
子贞一生中书法行世之作以联语最多,在四川任学正时因直言时弊得罪权贵,自蜀罢官归里,先后为人书楹帖数以千计,句无雷同。临池时触兴口占,无不新颖工切,妙语天下。一工匠常醉于酒,为书联语:“爱书不厌如平壑,戒酒新严似筑堤”,既勖其业,又止其酒。邑有老监生为同学友,晚年失明,向子贞索书,子贞书云:“老来尚读华林略,暗里能摹有道碑。”他为人正直,体恤农野而重情义。舟车次顿,沿途州县官吏及缙绅求书者,应接不暇,行馆侍者不愿得赏金而愿得书。
子贞性傲岸睨视权贵,在粤主乡试时,总督求书,久未命笔,岁暮总督遣人厚持礼币为年敬,子贞只赏使者以联,总督之求终未理睬。道州盛产荷花,子贞每携其种分赠友人。某太史馈白银二百,惠泉水一瓮,子贞只受水而将银退还,在民间至今留下“何子贞受水返银” 的故事。他有时也为钱财而处窘态,有次他去拜访永州挚友杨息柯,距城数里,忽觉饥倦,于是憩村店具食,时资装已入城,食罢,店主索钱,子贞无以应,请为作书,店主不肯,只好质衣而行。息柯闻之笑道:“何先生书亦有时不博一饱耶?”晚年潜心教育,曾主长沙城南书院,以实学勖勉师生,循循善诱,深受时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