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书法家,写必繁体作风雅
近些年,不但少年儿童群起学习书法,连不少青壮年、老年人也乐于此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深切认识到书法的重大意义:有希望名利双收,据说还对身体健康有益———挥笔写字就是做气功云云。于是乎,书坛一片繁荣昌盛,书展频繁,书法家大批涌现,其中不乏“大师”。
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书法家胸中无“墨”
“书”的繁体“書”,是由“聿”和“曰”组成的。“聿”是“笔”的本字,“曰”意即是“说”,所以“书”(書)的意思是用笔来说话。可是,如今书法家们所写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别人的而且是古人的,还经常“撞车”———李白“乘舟”、杜牧“停车”、“天道酬勤”、“厚德载福”之类,每个书展都触目可见。这些文句都有情有理,可惜都不是自己的,而且看多了也令人生厌。
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开动脑筋,不断拓展书写的题材,尽量减少“撞车”现象,以便给书坛带来一些生气,并丰富欣赏者的视野。
而减少“撞车”现象的最可靠方法,写自己著作的诗文———用笔来说自己的话,也只有这样,才不致辜负我们老祖宗造此字的苦心。对此,古代书法名家已带了头,他们所留下的字帖、碑刻,很多都是自己的著作,如我们至今仍视以为至宝奇珍的《兰亭序》等等。
写自己的著作还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对诗文所蕴含的情、意把握得较为准确,便于通过笔墨予以具象的表现,令书法增添文化品位,臻达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这就要求书法家们胸中有“墨”。书法不是孤立的艺术,要取得较大的成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进而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如学习诗词、对联的知识并学会创作等),否则,尽管长年日夜苦练运笔技巧,也只能成为一名书匠而已,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甥求笔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写繁体字为了附庸风雅
如今,书法家们甚至连正在学书的少年儿童在拿起毛笔时,大都不肯写简体字,理由是:简体字不雅。
然而为了追求这个“雅”,却不幸导致一些书法家贻笑大方。不久前,笔者亲睹一位“家”当众挥毫时,将意思是“说”的“云”写成“雲”,于是创造出“菜根谭雲……”这一狗屁不通的句子。有旁观者当即提出质疑,该 “家”却说:“我是写繁体字,这样才文雅。”心欲作雅反而暴露不雅,蠢矣!暴露了不雅还以为自己甚雅,哀哉!
其实,认为简体字不雅,是天大的误解。
简体字是有很大优点的。它的笔划比繁体字少,因此也比繁体字易认、易写,对提高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大有帮助。此乃无可置疑的事实,不必在此举证说明。
简体字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统计,现行的简体字有80%出于历代的草书,其中不少就源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例如贱姓的“杨”,还有“书”、“为”等字就是。难道被奉为“书圣”的王羲之也“不雅”?
实际上,有些书法家之所以回避简体字,是因为有难言之隐———他们学书时是依样画葫芦,由于以前未“画”过这一个“葫芦”,又不懂得变通,只好避之。
无可讳言,简体字也存在着缺陷。例如,有些同音异义的字被合并了,在使用时很易混淆(如“云”与“雲”、“里”与“裏”之类);有些字的简化无根无据,令人难以接受(如将“葉”简化为“叶”等)。但那是另一回事,为了让更多人看得懂,书法家还是写简体字好。要让自己的书法作品被人赏识,就首先要让人看得懂。
笔者并不反对书法家写繁体字,只是请他们在挥写时小心一点,不要制造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