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徐锁荣:求雨山求雨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常州日报 发布者:徐锁荣
热度1789票 浏览86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5月30日 09:57

  接到那个手机短信,我像回到了儿时的梦境。那座吴越名山,隐居着四位高士,他们的高风广德,足以令我负笈朝拜。可是这个时候我能受到邀请前往,似乎还不够格。但是随后的挂号寄来请柬纠正了我的幻觉。我果真被正式邀请,参加求雨山的雅集——“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

  入冬以来最寒冷的那个夜,我坐火车前往南京,列车驶出北京站,已经是深夜了。可我却丝毫没有睡意,坐在车窗口望着外面已经进入梦乡的京都,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的往事。

  那年冬天,我在北京琉璃厂逛街,无意间碰到一位老书家。一番恳谈,他得知我是军旅作家,文学之余,常以浸润书法,便脱口说道:“书法是文人修道的法事。”十年岁月,如白驹过隙,然老书家一言九鼎,时时激励着我。从那之后,我将书房当成了禅房,将老书家的话当成了晨钟暮鼓,书法的法事越做心越宁静。

  十年里,我每天都在做着修道的法事。即使是除夕夜,我在和家人守岁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要拿起毛笔,临一临我心仪的《石门颂》。逢到出差去外地,我也总要带着一、两本法帖,总是感觉有法帖相伴的旅途,就会充满温馨,哪怕再远再寂寞,心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是在爬上黄山天都峰的峭壁上,我在坐定喘息间隙,也会以指代笔,在石头上轻轻地划上几笔。临帖,似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生命里的阳光和空气,须臾不可离,如果哪天疏远了书法,我就会觉着浑身不自在,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当我从报纸上看到“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征稿启事,思绪一下像打开了闸门的潮水。十年的临池读帖,十年的云游,十年的废稿,对于书法,我似乎有很多感受要倾诉。我临过很多名帖,也写过很多随手即撕的宣纸,草书太神圣了,没有极高的修养和悟性,没有过硬的笔墨技巧,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写干“十八缸水”,要想写好草书只能是痴人说梦,即使笔墨技巧到家了,如果没有潮水般涌来的情感和性致,所有的笔墨线条,也只能是一堆技巧的展示而已。

  “金陵论坛”开幕的头一件事,就是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前往求雨山叩拜长眠在此地的金陵四老——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求雨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也许是这里的雨水充沛,或许是四老书魂的恩泽所致,虽然是寒冬,可山上翠竹掩映,就连山坡上枯萎的小草也泛着隐隐绿意。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踏上山坡的一刹那,心头似乎都被一种崇敬所笼罩。南京的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孙洵老先生双手后背,那条围在脖子上的长围巾与满头银发都在寒风中拂动着。孙老是胡小石的弟子,退休前是个老中医,先生淡泊名利,曾撰写了《民国书法史》。我跟随在孙老身后,望着老人的身影,老人已经七十出头,背有点驼,就连腮帮的胡子也花白了,眼睛却是智慧闪烁,每一个眨动,都泛出智慧的光彩。行到半山腰,我忽然听见他跟同行的学者说,我已经是七十出头的人了,人生苦短,如果再不努力,很多事情都来不及了!

  江苏还有一位在书法理论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楚默,一身布衣前来参加论坛,身上的老大衣,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款式,那顶蓝布单帽,也是上世纪70年代老人戴的那种款式。一个著作丰厚的学者,一名仙风道骨的专家,那一身布衣,领我感动不已,楚默公是将全部心血都用于治学和做学问的。跟这些老人相处,我的心灵一下就得到了净化。后来,我曾私下跟同室的江苏青年书家薛治洲开了个玩笑,如果评选首届“金陵论坛”的时装,楚默老先生的一身布衣当评为最佳时装奖。在这个穿衣赶新潮的时代,老人的一身布衣独领风骚,只有心情恬淡到极致的学者,只有将功名或者行头看成过眼云烟的人,才能穿得出如此简陋的行装。

  山顶的一片翠竹丛里,忽然出现了一座墓地,那是大书家萧娴的福地。四老的墓地都建在山上(林老是衣冠冢),轻轻地走过他们的墓地,我的脚步突然放轻了。我不敢惊动他们,四老一生都不喜热闹,四老生命的更多岁月,是在寂寞中度过的,寂寞成了他们做书法法事的最好伴侣。一个书家,如果活着的时候太热闹了,死后恐怕就会寂寞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历史已经作出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着。当代草圣林老,生前曾做过“笑把浮名让世人”的诗句,草圣的晚年是寂寞的,老人大部分时间是过的隐居生活;萧娴老人在世时,一次笔会也没有参加,几乎一生都在书斋中度过,我听萧老的一个弟子说,老人去世前的半月,曾写了“贤集”二字,后来就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出得来,“贤集”成了她的绝笔;高二适更是一个视草书为生命的书家,他的书斋里悬挂着自题的座右铭:“草圣人生”,将做一个草圣当作毕生追求;四老中,胡小石老人我还是头一回见到其书品,胡老的隶书写得出神入化,古意盎然,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长年累月的临池,其隶书的线条就不可能那般炉火纯青。

  三千年的书法史,有多少书家在这块神圣领域耕耘,甚至耗费了毕生的生命,可是真正能留下的又如凤毛麟角,四老无疑留下了。历史是残酷的,无论生前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但死后的淘汰是真正的淘汰。四老所以留下,是因为其对书法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林老是将书法当作宗教来追求的,否则,他不会在晚年写下“升天成佛”来宣泄心中块垒;萧老已经将书法写成了生命的符号,“书有有我,眼底无它”……

  金陵论坛结束的那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感觉那场雨是我们与会的代表祈来的,那场温润的雨水,它将滋润着我和书法同道的心田。

        相关阅读:

        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南京求雨山)征稿

        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论文评审结束(附入选名单)

        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开“坛”

        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隆重举办

TAG: 金陵论坛 求雨山 徐锁荣
顶:84 踩:8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9 (50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1 (524次打分)
【已经有598人表态】
98票
感动
65票
路过
61票
高兴
64票
难过
65票
搞笑
82票
愤怒
68票
无聊
9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