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我的书画沾了文学的光
著名作家贾平凹昨天来成都了,此次来蓉,他不是为了文学创作,而是为了今日在武侯祠博物馆开幕的《贾平凹书画精品展》。操着地道的陕西腔的贾平凹坦言,“我把习书作画作为一种取乐方式,我的书画多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贾平凹50余幅书画新作,其中一半作品是首次公开亮相。
书画从四川起步
记者:你曾多次到过成都,对成都印象如何?
贾平凹:我和四川很有缘分,曾来成都多次,成都真是个好地方。当年我第一次到成都,在路边小店吃了一碗红油小面,再来了一壶酒,就觉得太安逸了。现在再来,还是大学刚毕业时来成都的感觉,虽然一晃30多年了。我曾在散文《入川小记》中记述了旅居成都的感受:“突然走到这里,我满心满身地感到一种安逸、舒静,似乎有些悠悠超尘了。”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书画是在四川起步的,我的第一次书画展就是在四川绵阳举行的。1994年,为躲避《废都》引起的争议,我在当时的绵阳师专住了1个多月,闲来无事便提笔涂鸦。画得多了,就突发奇想在学校里办了个书画展,从此以后我对书画的兴趣就越发强烈了。
新作《高兴》由阿甘执导
记者:曾有人说:“贾平凹的文第一,字第二,画第三。”你认为呢?
贾平凹:写作、书法、绘画都是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方式。虽然形式差别很大,但背后的审美原则是一致的。当文字不能表达的情感,我便以书法或绘画来表达。我们陕西有句谚语,“会磨子就会推碾子。”艺术其实是相通的。不过,我把习书作画作为一种取乐方式,并不想做什么书法家或者画家。我最清楚,我的书画缺乏基本训练,它充其量属于顿悟式。我也很明白,我的书画多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但我写字作画并不是为了取悦于别人,我是在造我心中的境,借境抒我的意。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我的书画作品的赝品。对付赝品,我自有一套秘诀:我的新作上除了留下印章外,还留有自己的指印,这样,藏家在网上就可以进行对比,以分辨真伪。
记者:你的最新创作计划是什么?新作《高兴》影视改编的进展如何?
贾平凹:我正在创作一部反映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小说,可能会花两三年时间。目前,我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基本上都被影视公司买走了,但真正拍摄的并不多。影片《高兴》将由西安籍导演阿甘执导,郭涛、黄渤、林嘉欣等人主演,目前最新进展我并不太清楚。
资料链接
文人书画行情看涨
近年来,文人书画收藏板块也物以稀为贵,行情看涨。文人书画亮相拍卖会,不少作品拍出高价,一些甚至超过不少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据介绍,在一次名家书画作品拍卖会上,贾平凹的一幅书法作品竟以3万元成交。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追捧文人书画,不仅因为文人的名气,更是由于优秀文人书画的日渐稀缺。
延伸阅读
文人书画传承千年
电脑时代墨迹渐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键盘写作的盛行,传承千年的文人书画,目前已有衰败迹象。现在说到文人书画,人们可能只会想到陈忠实、贾平凹、张贤亮、流沙河、韩石山等少数作家的作品。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电脑普及,作家渐渐远离了书法:“当写作离笔越来越远,作家之于书画也渐渐分离。如果文人书画因此绝迹,是文人的遗憾,更是文化的遗憾。”
“中国不能没有书法”
贾平凹写得一手好字,这与他不用电脑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贾平凹笑言:“我家里前前后后有6台电脑,但从不用来写书稿,都用来看碟子,当录放机用了,而我写稿就用毛笔写。”
以《最后一个匈奴》驰名文坛的高建群家里也有电脑,但他基本不用,他说:“我写东西都用毛笔,写得多时才用钢笔。我总觉得电脑里的字是别人造好放在那里的,没有我的感情,而用毛笔写的字,个个都有我的DNA!”作为一个喜欢书法的作家,高建群更有资格解释为什么文坛出现作家“专业”玩书法的现象,“电脑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书法面临越来越边缘化的尴尬。而一些作家包括我在内,确实迷上了书画,说我们保卫民族文化也好,说我们身体力行也好,总之,中国不能没有书法。”
“书画绝迹是文化的遗憾”
过去,一个青年从事文学创作之时,也是他书法创作的开始,当这个文学青年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很牛时,他的书法也潜移默化成为一绝。电脑时代改变了这一传统,尽管还有贾平凹等人在坚守,但越来越多的作家已远离了书画,尤其如今文坛“70后”“80后”们,更是只会敲字不会书法了。业内专家指出:“当写作离笔越来越远,作家之于书画也渐渐分离。文人书画传统已到了存亡之秋而未见回升迹象。贾平凹等人终会老去,而韩寒或郭敬明一定不会接过这个传统,你只能感叹,会写字的作家越来越少了。如果文人书画因此绝迹,是文人的遗憾,更是文化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