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法名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寅去卯来传艺讯,生龙万里展英才——汪寅生书法展感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檀力
热度1905票 浏览121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5月28日 20:42

寅去卯来传艺讯 生龙万里展英才
——汪寅生个人书法展感言

檀力

         汪寅生和我同庚,他长我一属,同肖老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常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开会、访友和旅游。在文朋侨友口中,得知寅生兄大名,并知晓他是安徽人。却无缘相见,或失之交臂。2002年深秋,我作为《港台信息报》特约记者,来到南京双门楼宾馆,参加华东区海峡两岸交流大会,在“金陵之声”电台记者黄旭曦女士的引见下,初识了寅生兄,得知了他的一些情况。陆续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书法(包括硬笔、篆刻)作品,印象较深的是,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发表在2007年10月《华人时刊•东方艺林》杂志上,撰写的《烛照心灵的求索》一文。2009年4月下旬,在南京名人艺术研究院院长蒋义海先生帮助下,我得知寅生兄的联系方式,并和他再次相会。去年年末,我在参加“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后,又在南京拜访了他,他告知,2011年5月中旬,要回到故乡黄山举办书法个展,并邀请我去观摩。

         徽州风物,钟灵毓秀,亿万年来孕育出中国特有的建筑、理学、雕刻、善本、契约、盆景、戏曲、文房四宝与书画艺术等徽派文化,同时涌现出无数大家巨匠。他们光芒耀眼,彪炳千秋。
 举世瞩目的徽派文化自然有她的余脉与延续,自然有今天值得称誉的人物,这人物之中就有闻名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汪寅生先生。所谓高人,伟业大都“得益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览登眺之美”(吴昌硕语),信然。

         汪寅生,字昱辉、朱木,号徽州人,斋名齐云山房。上世纪50年代第一冬生于道教圣地白岳脚下,小学临习柳体,初中学习董其昌行书,60年代末,从军“宣纸发祥地——泾县”,当过文书,写标语、出墙报。干得蛮开心的。70年代中期,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知识积累日渐广博,心胸视野为之大开。学习草书、隶书、篆书以篆刻等。目前寅生兄在海内外书坛享有极大声誉。
 寅生兄从事书法艺术学习与研究50多载,5月中旬在桑梓地——黄山市美术馆,首次举办个人书展,令我欣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书法界举办个展者不胜枚举。上自80多岁髦耋老翁,下至20多岁青年;展场大到中国美术馆,小到乡镇文化站;有的甚至走向海外,把自己的展览办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而真正能够获得成功,达到预期效果者却为数寥寥。

         其原因在于:个人书展相当难办。一则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相对单调,在有限的黑白两极世界里充分展示书家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追求,决非易事;二则中国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众化的艺术,文化人个个能写,人人能欣赏,加之各人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不同,要做到雅俗共赏、尽善尽美实在太难。

         尽管如此,寅生兄去年“心灵的求索——书法作品网络展”问世了。点击率甚高,好评如潮。首创书家网络开展的先河。近30年来,由于寅生兄先后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编委、高级编辑(记者)、江苏书协理事、江苏省文化记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工作的特殊性,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展看了很多,从中借鉴并汲取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可以说这是寅生兄在“徽墨之乡”——黄徽商故里办好此展的信心所在。是啊,寅生兄在书法艺术园地里耕耘了几十年,学过各种书体,临过近万种碑帖,创作过数以亿计的作品,现在又是人到花甲,应该是到了要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拿出来让人们评价的时候了。

         5月19日清晨,我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合肥市,驱车经三个半小时的奔波,来到风景秀丽的黄山市屯溪区华山宾馆,见到先期到达的寅生兄和从深圳赶来观展的安徽省硬笔书协主席薛祥林。次日上午,在黄山市美术馆参加由江苏省广电总台和黄山市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寅生兄回乡书法展。

         寅生兄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如果网络展是一个面,这次回乡展就是一个点。点与面相结合,力臻完美,这是我的愿望。徽州是我的家乡,我曾经在屯溪工作过3年。今年我斗胆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家乡直面家乡父老,这不是“华山论剑”,而只是一次汇报展览。……我是向家乡的同道们学习。……”为将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家乡父老,寅生兄精心挑选了80余幅各种字体的最新潜心创作的精品,其中,还专门创作了以军旅作家龚志聪撰写的《徽光赋》为内容的草书长卷,表达游子思乡情。他将《徽光赋》和其他4幅作品一起捐赠安徽省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另一幅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黄山市美术馆收藏。

         开幕式仪式后,我随200多名领导、嘉宾和同道步入宽敞的展厅参观展览。展览以寅生兄擅长的行草书体为主,或真、或篆、或隶,其它书体样样精通,行式有条幅、中堂,也不乏有巨幅横幅和长卷、四条屏。作品简洁畅爽,活泼而不散乱,娟秀而又遒劲,潇洒而又有情致,溢美而又显大气,给人浑然一体之感。

         寅生兄的书法临作基础很扎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形神兼具的高度。且用笔沉稳踏实,涉及的书体面也比较广泛,说明他是比较重视书法的基本功训练的。正是有这样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则是以追求“趣”的变化为目的。点画和笔韵都比较轻松随意。同时也注意到了行笔过程中的变化和节奏,而且在墨色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自己的面貌。在这其中,我认为他的行草书作品更为突出一点,主要表现为,整体章法布局较为统一,字的大小变化也显得非常和谐。力求其简,不增一笔,也难减其一笔。行书对联,也写得大气且轻松随意,显得耐看和有嚼头。总之,我觉的寅生兄的作品写得“松”和“随意”,没有太刻意的味道,这就为今后自己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

         我四年前曾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良勋先生多次交谈中国书法现状,张良勋曾说:“有人批评当代书法创新不足,但个人私见,觉得书坛之势,恰是继承不够。”余以为此话是很有见地的。书法不同于科技,乃传统文化,对今人而言,是如何将前人深厚的文化功底,炉火纯青的法度,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的问题,然后再经历渐变的漫长路程产生新的面貌。我想这也是寅生兄所走的一条艰辛之路。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书法创作中就得心应手,轻松随意,彰显笔致和意趣,所谓“积学累功,心手相应,当其挥毫之际,自存成书于胸中”是也。欣赏他的书法,你会感到字里行间“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挥洒自如,随意安排,不拘一格,涵泳而不显露,自然而不作派,千姿百态,实为可观。进而细察,点如珠、划如玉、体如虎、势如龙,可见功夫必到深处,才能水到渠成,非东拼西凑者可为也。有鉴于此,其作品才能多次在全国获奖,多种报刊发表,获奖参加海内外展览,其传略编入多种典籍。成绩斐然,其来有据。

         寅生兄为人谦和,处事敦厚,在30年繁忙的“广播新闻官”的岗位上,之余以学书自娱。用“虚怀自得”铭其宝,足见志行高远,其如唐李白咏黄山诗云:“新安江水清浅,黄山白云崔嵬,遍地雨中春草,盈枝雪后寒梅”。

         艺术家常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的创作总是充满信心。这应该说是件好事。试想,一个对自己的创作都缺乏信心的人,又何以能够创作出让人感动的作品呢?关键在于艺术家在充分相信自己的同时,又能虚心听取并善于接受来自不同方面、不同人群的批评意见,而且能够把那些善意的批评意见作为提高自己创作水准和加强个人创作风格的一种动力,这就是寅生兄举办此展的真正目的所在。

        “衷心感谢那些长期以来真正关心我成长的师长、朋友和家人,衷心感谢为此展付出辛劳的各方人士!”握别时,寅生兄对我如是说。

        本文作者:檀力,安徽省青年文艺评论家、《中国画大观》杂志副主编。

TAG: 汪寅生
顶:89 踩:9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4 (57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8 (513次打分)
【已经有633人表态】
107票
感动
87票
路过
67票
高兴
75票
难过
67票
搞笑
81票
愤怒
77票
无聊
7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