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不能光会写字
中国书法曾被称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然而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书法却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与绘画相比,价格整体偏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下去吗?在“新世界杯”深圳首届书法艺术大展评选之际,本报记者专访担任评委的专家学者,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书法曾经比绘画更昂贵
2010年国内最轰动的文化事件莫过于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拍出超过4亿元的天价,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关注。不过,谈到这一事件,著名书法家马世晓认为,这是书法拍卖中的特例,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够拍出高价,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珍稀性,并不能反映整个书法市场的现状。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恒介绍,在宋代以前,书法的价格是高于绘画的。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记载中,当时一幅唐代的书法可以换几幅唐代的绘画。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时候书法是文人士大夫的事,而绘画则大多为工匠完成,在作者身份上,画家不如书法家身份高。一直到宋代以后,文人开始进入绘画领域,元明清时期文人在绘画上取得很高成就,使得文人画取代了工匠画,绘画的价格才逐渐提高。而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的美术思想开始传入,绘画的价格一路上扬。书法则由于文人身份的没落,价格也很难比得上绘画。
刘恒认为,这是因为现代人接受的是西方观念,习惯以劳动成本作为价值依据。“人们往往觉得画一张画要费的功夫很多,而书法好像可以一挥而就。但实际上,书法家的书写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背后要经过多少年长期的练习和摸索才能形成个人风格,尤其是书法中还要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背景。”
书法作品价值依托作者名望
虽然多年来书法的整体价格偏低,但刘恒也强调,真正有价值的文人的书法,还是可以与绘画相抗衡的。比如赵朴初、郭沫若等人的书法,价格仍然很高。“中国人总说‘名人字画’,尤其是书法,价值和作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比如作家贾平凹,他的字水平一般,但因为他有文学上的身份和成就,所以他的字比很多书法家卖得还好。”
从古到今,书法家中间只会写字,没有其他成就的人,可以说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书法家或者是官员、学者、文学家,或者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单纯的书法家很少,地位也不会很高。 书法的价值与作者的声望很有关系,人们在肯定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也是对作者人格的肯定。刘恒以古代几位著名书法家为例,他们不同的声望决定了各自书法作品在后世的境遇。比如郑板桥,他的书法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当时评价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他是个清官,为开仓赈济百姓触怒上司,被免官,不得不在当地卖字为生,凭借清官的声誉,他的字卖得很好,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在书法史上也有很高的评价,其实这种评价里面包含着对他这个人的人格精神的肯定,影响了他的书法的最终地位。
书法家要文人化、学者化
“书法家不能光会写字,一定要有相应的文化成就作为支撑。”刘恒说。所以书法界现在提倡书法家要文人化、学者化,这都是为了增加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年轻的书法家,技巧已经很好了,但由于文化修养的欠缺,使得他们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成就。相应的他们的作品价格也很难和那些名人相比。”
另外,专家表示,当代人的书法价值不能只看当下,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现在卖得价格很高的一些书法家,在他们身后,有的价格上升,有的价格下降。刘恒说:“据我了解,上升的就两个人,一个是赵朴初,一个是启功,他们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人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他们去世后更加受到追捧。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人们看重的是一个书法家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他们的书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