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申遗”,大势所趋
在今年的两会上,上海作家赵丽宏提出中国书法申遗的呼吁和提案,得到许多人士的认同。笔者曾于2006年3月30日,将“书法申遗,抢救书法”的观点披露于《中国书画报》及尔后的有关媒体,引来赞同,也引来质疑。质疑者认为书法形势大好,无须靠申遗抢救。笔者愿借赵丽宏提案的春风,撰此文拟与质疑者商榷一番。
硬笔书写、无笔书写的“暴风雨”早已到来或正在到来,毛笔书写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这是不争的事实。如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越过它们的高峰后无法逆转一样,书法(特指软笔、宣纸书法)的高峰也已越过。正因为高峰已越下坡开始,也即危机开始(或早已开始),就需要抢救。抢救得法,或许可以延缓其衰退,甚至梅开二度、三度、数度,如同抢救昆曲、京剧,能开出几朵别样的花来。但是如果面对书坛所濒临的“暴风雨”而不顾,空赞书坛形势大好,于书法的长久兴旺昌盛而无补。
笔者珍藏着一件“古董”,是一位无名乡村中医兼塾师于65年前的手抄袖珍医书,毛边纸,小楷行书,在每页约6×10公分的纸面上竖式11行,每行21-30余字(有时一行又分为二,字更小),每字均占0.25平方厘米(或更少),(见图)洋洋百余页,厚厚一小本。字字清晰,笔笔到位,即使复印放大数倍,也站得住、立得稳、耐寻味。而这位乡医手抄此书年仅35岁矣。一位书家见过此书,感叹曰:写得好,现在能写这种字的人不多。而笔者知道其实在当年的读书人中,此等抄写水平是很普通的。写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一位学生家长感叹自己六年级的孩子“打字快如飞,写字赖爬爬” ,“小学生的书法课都被语文、算术挤占了” 。南京晓庄学院行知研究所徐教授认为:“一旦写字功能退化,文化的传承会受到较大影响” 。徐教授看到了问题的症结。
书坛确实很热闹。全国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乡级的书法家或自称书法家的怕有百万人之多。但能与林散之比肩的尚有几多?应该看到,写字技能的退化,并不仅仅在大中小学生及多数公务人员那里,即使在书法家的圈子里也有此种退化现象。有的号称书法家的,专擅表演那几首唐诗、宋词的四尺书、六尺书,实际上连个帖子也写不好。而老一辈书法家是从“写字”的长期实践中走出来的。如启功先生,他的《诗文声律论稿》是他亲自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而现今新华书店的书架上能见到几部书法家们手写的书稿?当然,写字不等于书法,但不会写字只会“表演”又何谈书法?
书法申遗,大势所趋。所谓“大势”,倒不在于韩国“书艺申遗”的叫板,而是绵延了3500年之久(从甲骨文算起)的中国书法,早面临着或正面临着硬笔书写、无笔书写之“狼来了” 的挑战。面对某著名画院已连续几年招不到30岁以下的专职青年书法人才的讯息,似乎没必要再去争论当今书法是衰微还是兴盛了。即使书法“形势大好” ,当代是书法“盛世” ,申遗也只会“锦上添花” ,对“盛世” 有百利而无一弊,何乐而不为?
(本文作者:严东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