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从地下挖出4块珍贵石刻
要说杭州城里哪里最有文化,西泠印社肯定是能排上号的。这不,今年4月份,随便往地里挖了挖,就挖出来4块珍贵石碑,往库房里点了点,又点出50多块同样等级的名家碑刻。建议以后导游带游客去西泠印社游玩,可以增添一个“寻宝游戏”环节。真的,没准你脚底下踏着的,就是一块吴昌硕的石刻。
比如这一次4块石碑的出土,就极具传奇色彩。按照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王佩智的说法,挖掘的过程是这样的:“今年年初吧,有位神秘人士来到西泠印社,扯了通闲天后,神秘人士就说,哎,你们前院那里,本来是有几块碑的,怎么不见了?会不会是埋地底下去了?”
十多年前,西泠印社将一批石碑埋入地底,社员们都知道。至于十多年前为什么要把它们埋下,他们全都不清楚。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地底下到底埋了多少块石碑。现在又经人提起,于是就组织挖掘,于是就一家伙挖出来“西泠红梅碑”“古长生庵碑记”“疏浚西湖碑记”以及一块吴昌硕刻的石碑。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原因、又是什么人把这些宝贝埋在地下的,王佩智的答复是标准的外交辞令:“无可奉告。”
听到这种答案,记者们当场就炸了锅,王佩智却见惯不怪地笑了。“西泠印社的水很深啊。我只能说,埋在地下的宝贝肯定不止这些,以后挖掘工作还会陆续进行。”至于这批重见天日的文物价值几何,王佩智嘿嘿笑了,“随便哪块都不好说。”午后的阳光里,王佩智脸上的每根皱纹都透出石刻的文化气息来。
挖出宝贝后,印社领导当即拍板,要借此契机,顺便理一理库房里堆着的那些石刻,捡批级别相当的,索性整理整理出本书吧。这一翻检,好东西还真不少。乾隆的手迹、岳飞的书法、吴昌硕的达摩画像,这是报出名来人人皆知的“主流文物”。至于在公众中知名度不高、圈内人士却极其认同的好东西,那就更多了。
昨天下午记者会上展示的就是这批库存宝贝的拓片,引得摄像机、照相机一通狂拍。拍完之后,大家就问:同样级别的宝贝,库房里还藏了多少啊?已经进行了半年整理工作的王佩智想也不想:“总数是1万多件,石刻类占了300多件,这次拿出来50多件,还剩多少宝贝,你们自己去数吧。这两年,我们陆续在做整理工作,争取一年推出一批宝贝吧。”
最后,在大家的死磨硬泡下,王佩智答应领我们去看下新出土4块石刻的真迹。原本以为肯定是藏在什么隐秘角落,说不定还会弄上两个保安把门,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在往前院走的路上,王佩智漫不经心地冲一个角落里一指:“喏,吴昌硕刻的那块墓碑就在那里,哪里挖出来的就放哪里。”马上冲过去——在一幢小楼的照壁处,一个简陋的水池边,这块墓碑沉默地站在哪里。
来不及顶礼膜拜,赶紧跟着大部队又去看另外三块石碑。这下更是出人意料。三块碑就竖立在西泠印社进门处、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卖部旁。三块碑肩并肩站着,离它们几步路,是只冷柜,里面冰着豆腐干与肉丸。小卖部大妈扫几眼我们这批记者,低下头照看她的生意。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古典与现代,就这样奇妙地发生了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