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国展专题 >> 全国展 >> 十一届国展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杨勇:国展与新人展的纠结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美术报 发布者:杨勇
热度1213票 浏览109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6月22日 20:48
  在所有对国展的评价中,无疑“国展变成了新人展,是中国书协会员的入会资格展”是最为“负面”的,相当于对“国展代表当前创作的最高水平”的彻底否定,就如同我们评价一个混了几十年的人“像刚出道”一样。对于这一问题,大家观点不尽一致,甚至也展开了一些争论。其实争论来争论去,又是举例子又是摆数据,最关键一点大家忽视了,就是国展到底评人还是评作品?评人就成了兰亭奖中的“终身成就奖”和“艺术奖”,如果是评作品,那就无所谓“新人”还是“老人”了。

  一、评作品还是评人

  关于国展变成新人展的评论,早在九届、十届国展评审结束后就有过讨论,而且讨论的热烈程度远比这次要高,因为很多人接受不了书法名家的缺席。最近几届“国展”获奖和入展作者中新面孔确实比较多,其实我们现在看看第五届、第六届“国展”的获奖入展作者,现在很多已卓然大家,但当时其实也是三四十岁所谓的“新人”,关键是看他投稿的作品是否足够好,是否能打动评委,要以作品来说话。至于作者资历、名气等等因素,倒不是评审中要着重考虑的。毕竟现在的书法创作动态和二三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第三届全国展评选的时候,展厅里面挂有沙孟海、林散之、欧阳中石等老先生的作品。而当下获奖入展的作者基本都是三四十岁的创作者。

  从“国展”和“兰亭奖”的定位来看,“国展”基本上以作品的评比为主,“兰亭奖”基本上以考察书者的综合能力为主。只是“兰亭奖”中的佳作奖与“国展”有些重复,两者的情况也很类似,获奖入展作者都以三四十岁的创作者为主,缺少知名书法家。问题的关键不是有资历的书法家不参加“国展”了,而是这些书法名家在国展的竞技台上,能不能超过这些新人脱颖而出已经是一个问题了。因为按照国展的评审模式,不管你是主席、理事还是知名书法家,评审只看作品,跟作品背后这个人的资历和背景无关,毕竟国展不是论资排辈。

  有人认为按照当前的评审模式,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经典法书都不一定能获奖,这并非没有可能,而且甚至不能入展,但这并不等于说王羲之、颜真卿的字不好,只是不适应当下的展览环境而已。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很可能初评时就被淘汰了,这些经典法书更适合书斋静静地赏析,而不是展厅的评比。同样,当下的获奖作者并不都能成为书法大家,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一两次展览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一直推崇的观作品“兼论其人生平”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对传统书法蕴含的文化品质的重视和呼唤,是评价书法大家的关键一环,但不应拔高为对所有国展获奖和入展作者的要求。

  二、国展着眼于书法人才的储备

  国展自首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持续了35年。反观连续10届国展,当代书法的飞速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当下活跃在书坛且已逐渐步入老年的书法名家们,莫不通过早年的国展发掘并推出。如第四届全国展的获奖作者中就有李刚田、王冬龄、王镛、刘一闻、华人德、张荣庆、王友谊、孙晓云、石开、卢乐群、储云等,尽管当时大多数人还属于“书法新人”,而且作品大都并不成熟,但国展上的华丽亮相无疑为之后的成就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30多年来,通过在国展中获奖、入展而逐步成长为书法大家的不在少数,他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已被当代书坛广泛认可。

  其实,这正是国展的可贵之处,挖掘新人,推介新人,至于这些书法新人能否成为大家名家,国展担负不起这种艺术评判重任。正如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国展只是置设了一个共同的评判选取标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为书法的发展储备人才,而不是选拔书法大家和书法名家。况且书法大家和名家是无法通过评审选拔出来的。国展只是为当代中青年作者提供了一个机遇和竞技平台,获奖或入展作品也只是代表了当下的较高水平,而并非“最高水平”。获奖者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也包括机遇。尽管获奖入展作者具备了成就大家的较大的可能性,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所以,我们应该对国展抱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和认识,即国展的作用不是推出书法大家,而是着眼于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公开征稿与定向约稿

  回顾前面10届国展我们会发现,前3届全国展都是经省市级文联组织推荐定向约稿,所以第一届全国展上有沈尹默、郭沫若、钱瘦铁、马一浮、陆维钊、胡小石、高二适、潘伯鹰、邓散木等老先生的作品。从第四届国展开始,一方面请地方推荐定向约稿,一方面向社会公开征稿,而且由书协组织专家评选。林散之、沙孟海、游寿、萧娴等都有作品参展。第五届一直到第八届国展,奖项一律称全国奖,不分等级,其中第5届国展上年届七旬的魏启后与20岁出头的徐海等50人同获全国奖。大概从第六届国展开始,就很少有70岁以上的作者获全国奖了,60岁以上的书法名家投稿参加国展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国展从七八届开始,评审的重点逐渐转向书法技法是否精致到位、整体视觉效果是否新奇,年轻作者的优势逐渐显现。而老作者要么过不了初评,要么高挂免战牌,不再投稿参展了。

  所以,国展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代表当今的书法面貌,可以在公开征稿实行评选的同时,邀请历届国展获奖作者及书法名家参展,同时为了避免名家的敷衍了事,可以参考“三名工程”的方式,对所有邀请的作品进行一次评审。据说,中国书协第11届国展期间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学术邀请展,这倒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TAG: 国展 新人展 杨勇 纠结
顶:49 踩:6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38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7 (388次打分)
【已经有325人表态】
52票
感动
54票
路过
26票
高兴
38票
难过
30票
搞笑
31票
愤怒
47票
无聊
4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