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美术世界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各国馆长发言内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一画网 发布者:朱同
热度4103票 浏览564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9月28日 10:41

吴洪亮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发言提纲:美术馆与城市的链接
亚洲在世界的东方,对于东方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成为一种假设,因此我在一篇展览前言中写过这样几句有些模糊的话: 这里的假设 不是 西方对东方的假设,    是东方 对被西化的东方 的假设,    是21世纪的东方对有数千年文明的东方 的假设。    这是个腹背受敌的题目,    但又是个无法回避的题目。
的确,这是个“腹背受敌的题目”,是藏于头脑中的题目。头脑中的东西没能解决好,行为恐怕常会紊乱。具体到美术馆,这一封闭而又开放的空间,之于中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今天中国的美术馆状态和大多数的城市一样是旺盛而年轻的,就像所有在发育的少年,清涩的小胡须已爬上了面庞,而它的精神世界还在儿童的游戏中徜徉。在空间上,对于今天以道路为血脉,以建筑体为枢纽的城市结构,美术馆作为其中的单体发挥着少许汇聚的作用,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到美术馆去”还远未成为常态,更谈不上成为城市人提供精神栖息的场所。因此,美术馆和现代城市的关系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有些尴尬:它已存在,但依旧边缘。
对于以经济为驱动力的城市,小到美术馆大到文化,应在城市发挥何种作用?美术馆作为一个城市精神的载体是否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某些方向?其所具有的活力是否在输出塑造城市性格的力量? 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还在路途之中,具体到北京这样的行动才刚刚开始。
历史上的北京人文荟萃、文脉相承,今天的北京更是许多艺术事件、艺术现象的诞生地,从学院到美术馆,从798艺术区到宋庄,北京不仅聚集了中国最多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学者,而且也聚集了一批艺术机构,老北京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北京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形成了北京丰富的艺术生态。美术馆是这整个生态的一个部分,它不应只是一个少数人的“秀场”,它和城市的发展应该有关,它和城市人的生活更应该有关。北京画院美术馆作为北京画院这一拥有50多年历史的艺术机构的下属美术馆,是一座将传统与当下艺术相链接的美术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沉淀、研究、见证也在于参与、彰显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 它当然还有些清涩,但已经开始呈现自身的面貌和特点。
或许很少有人会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北京画院联系起来,然而在开幕式上徐徐打开图卷的宏伟场面的部分灵感正是来自于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的《借山图卷》。2007年10月15日奥运会开闭式策划团队来北京画院考察, 观看了齐白石等诸多20二十世纪名家的作品。而《借山图卷》这幅作品中所蕴含的简、奇、逸的艺术魅力成为开闭式团队之后多次来画院研究讨论的内容。这幅齐白石远游后留下的作品幻化成为2009年北京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中的点睛之笔,而整个与中国画有关的造纸、制笔、绘画、装裱成为了浓缩中华文化的开篇亮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了这座美术馆与中国最大的文化盛宴相连接的机会。 我们认识到,美术馆的藏品不应是被尘封的遗产,与当下城市需求的结合是避免藏品作用缺失的方式,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塑造是其价值的最大呈现。
美术馆是无法唱“空城计”的,北京画院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地方,齐白石可谓是中国20世纪艺术的形象代言人,他的画、他的人、他的故事甚至他的样子,都可以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的形象代表,北京画院美术馆将更好地呈现这位时代艺术巨匠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文化使命。在过去的探索中,北京画院以“陈列”这一美术馆文化态度最持久、最准确的方式呈现出齐白石老人的艺术全貌,同时基于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将这些作品划分为草虫、人物、山水、水族等10个专题陆续展出。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在北京要看齐白石的精品佳作应该去北京画院美术馆。2010年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建馆五周年,在十月将举办“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2010北京)” 。在这个论坛中,国内外知名艺术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美术界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齐白石与当下艺术发展的诸多问题。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在新世纪将齐白石推向国际视野的新开始。
不仅是齐白石,以北京为基点对具有20世纪美术研究性的展览也成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特色。 自2007年开始,北京画院美术馆在《20世纪北京绘画史》的学术框架下,基于院内各项资源,对这段还有“温度”的艺术史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活动。如今这个系列展已经举办了18次,包括启功、吴作人、董希文、陈半丁、于非闇、李苦禅、李可染、庞薰琹、周思聪等重要的艺术家。时至2010年它已成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品牌性展览之一,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尤其是业内相对普遍的认同。这一系列展的举办与画集的出版,使以个案进入,以资料、文献开始的研究性展览方式日趋规范化。随着展览数量的增加,北京画院美术馆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逐渐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尤其是北京艺术发展的脉络与面貌。这应该视为一种艺术精神的回望。
 无论是齐白石成列展还是“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北京画院美术馆正是用这种既还原记忆又面对当下,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方式重拾这些艺术家的精神,发挥着美术馆在城市人精神世界中的作用。
除了展览的形式,北京画院美术馆组织、策划各种教育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服务于市民成为一种常态,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北京画院美术馆扮演着积极的社会角色。这些活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艺术大动员” 活动和“打开艺术之门——小画家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的“艺术大动员” 活动是一个由多个北京艺术机构联动的项目,其中我们举办的“王雪涛作品赏析活动”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参加,活动以生动活泼的讨论形式进行,观众们热情很高。 这也使我们认识到一种绘画语言与艺术群体的关系,以及认知度与认同感对于艺术家的价值。  “打开艺术之门——小画家主题教育活动”是针对首都少年儿童专门设计的艺术教育单元,现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每一届都汇集近百个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与中国传统艺术面对面,提高对于水墨画的认识和感受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去美术馆”的生活习惯。这种体验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儿童家长的认同,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美术馆虽然沉静,但并不刻板,它有着将艺术与生活进一步活化的功能。 美术馆的呼吸与城市的脉搏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此联系的紧密度与城市人生活的品质息息相关。 因此,美术馆与城市的有效互动是美术馆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做到这一点,胸怀与手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上海世博会中有一个口号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术馆会让“城市更美好!”
 
 

顶:227 踩:23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1 (119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1162次打分)
【已经有1288人表态】
283票
感动
151票
路过
129票
高兴
163票
难过
129票
搞笑
133票
愤怒
146票
无聊
15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