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和艺术追求
最近连续发生两件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如鲠在喉,只能一吐为快。
一次是在一民营艺术馆看画展,一老一少两个画家都是画工笔的,作品连在一块,老的标价2万一平尺,小的标价5万一平尺。小的画的不错,至少很有才气,也颇具个性。坦率的说,如果不看这标价,我是真喜欢。但一看标价,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问画廊朋友,为什么如此标价,朋友说是画家本人非要坚持如此。我愕然,为其胆量,且只能开玩笑地说,看来这一代年轻艺术家是真的不缺钱啊,至少不需要靠卖画糊口,跟许多老艺术家相比幸福多了。紧接着又有一次,因为一外地朋友特喜欢本地一画家的作品,好容易攒了一笔钱,想收藏几幅,但不知价位怎样。我便通过另一和画家关系不错的朋友打听,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又是数万一尺,比去年下半年整整翻了一个跟头,原因是此画家刚刚被“提拔”为本地美协领导,人提拔了,画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呜呼,喜耶,悲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自打和书画家交往以来,从不贪小便宜,即便是最好的画家朋友,也不敢随意开口索要其作品,因为我坚持认为那是人家的劳动成果。且不说艺术价值,单看其几十年挑灯夜战、打基础、练基本功、拜师学艺所投入的笔墨纸张、人情往来,成本也是可观的,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你有理由不掏腰包吗?收藏艺术家的书画作品,给适当的润格或稿费理所应当,自古而然。毕竟艺术家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也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盘剥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与打家劫舍别无二样。
遗憾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市场的全面开放,艺术品的价值和价格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有的虽然作品很好,但画家不善交际,名气不够,缺少推介,作品只能养在深闺,要吃饭只能三文不值二文地把作品典当出去,还得陪上笑脸,拱手作揖,以示千恩万谢。有的,虽然作品一般,但师出名门,加上有高人指点,家底殷实,舍得投入,几乎一夜成名,价格一路飙升。谁的悲哀?书画家的,收藏家的,艺术本身的!
艺术家有优秀一般之分,年长年轻之分,艺术创作有成功也难免失败,艺术品自然也有高低优劣。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艺术价值有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一定会有评价。这种评价有的来自学术研究,有的来自市场检验,但绝不会来自画家本人。尽管,我们不反对也不否认艺术家本人的自我批评和对自身作品的价值判断权利,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绝不是艺术家本人明码标价决定的。虽然从法律上讲,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艺术家有处置自己作品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必须极其谨慎,否则首先伤害的是艺术市场,最终吃苦头的恐怕还是艺术家本人。
我有几个观点,曾经多次和我的书画家朋友交流过,这里不妨多说一遍。一是艺术家要敢于放下架子,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培养受众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要在与观众的不断、深入交流中汲取营养,宣传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捕捉灵感,寻找知音;二是要敢于把自己自认为比较理想的作品“推销”出去,要坚信自己的创作刚刚开始,必将也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接踵而至,却不可孤芳自赏,抱残守缺。一味压箱底的结果只能是加速自己艺术生命的枯萎。
是故,艺术家可以明码标价,但要实事求是,适可而止。艺术家明码标价既是对自己的判断和肯定,也是对市场的引导和对受众的培养,体现的是艺术家的艺术价值观念和艺术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