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苏金海其人其印
我最早知道金海兄的大名是在1983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篆刻征评活动中,他是十名荣获一等奖的作者之一,可谓十年寒窗,一举扬名。《书法》上刊出他的两方有甲骨文风格的篆刻作品,清刚雅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知道他同郑州印人查仲林兄一样,也是一位中学教师。再后来,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景中见了面,第一印象感到他果然是一位中学教师的样子,一身平平常常的衣着,文雅清癯的容颜,表现着安祥、自信、与世无争的态度,一点也不象一个艺术家,因为如今一谈起艺术家,人们想象的应该是或长发、或长须、或光头、或一身唐装,总之要有与众不同的样子,而金海兄竟然同我一样,仍到人堆里便找不出来了。后来彼此联系多了,时或在各种书法篆刻活动中见面,时或有鱼雁往来。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上同时刊出了我和金海兄的篆刻,一人一大页,两页相对,好象二人促膝“晤言于一室之内”,有“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之慨。
金海兄名其居曰“三省室”,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可见他重视内宇宙的充盈与修炼。他是外讷而内秀的,平静的性格中隐藏着对艺术的激情,与世无争的态度背后又有着对艺术的自信、执著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数十年来,他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充实、不断求变,一直在用作品塑造着自己的艺术形象。
战国、秦、汉时期,在实用印章制作中伴生出篆刻艺术;宋代以后文人进入篆刻领域,提出了宗法汉式的理念:清代中期的印人又提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主张,构成对宗法汉式的强势介入;当代印人又把篆刻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更加突出了篆刻的形式美和艺术
的纯粹性。数千年间篆刻理念与作品形式的不断变化出新,给当代印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们这一代印人,当然包括金海兄就是在这样的篆刻氛围中生存与发展的。受到各种创作理念的影响和各种作品形式的启发,金海兄的篆刻创作在突出自己风格主旋律之中展示着丰富
性。
很明显,邓石如之后印从书出的理念对他的创作影响至深,书法对他的篆刻产生着最为重要的支撑力。他入印的文字除了古玺、汉印印内之外,主要来源于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汉金文,二是钟鼎文,三是甲骨文,间或还有摄取其它书体入印,但对创作影响最深、最具个性、给人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以甲骨文入印。甲骨文入印最突出的特点是产生一种奇古清雅的篆刻风格,而最大的障碍是甲骨文自由天真的造型与印章方寸天地之间的矛盾。金海兄对入印的甲骨文进行了一番适合印面形式的“印化”处理,在章法上,他借用战国玺印的形式,在印面上加边框,方正的框界使活泼的甲骨文产生了团聚感,印文由错落变化而产生的动感与边框的静态形成相映互补之美,这是他的甲骨文篆刻的高明之处。
当代篆刻讲求表现性,金海兄的篆刻通过刀法与章法使作品突出了形式的表现力,贴近了当代人的审美。他运刀以冲刀为主,有单刀有双刀,线条或光洁或苍厚,不同的印有着不同的用刀特点,但总体特征是清健中见浑朴。他的篆刻能解脱千年烂铜,又能解脱一味所谓
求“雅”的那种甜熟,重视通过生辣爽健的刀趣和斑驳石趣来传达丰富的笔意韵致。章法上他表现着汉印质朴静穆的神韵但又不拘泥于平正均满的汉印形质,在广泛借用古代印式如汉印、古玺、封泥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在疏密对比中变化出新,体现着邓石如对印面布白关系的主张:“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金海兄是专业印人,这不是说他以刻印为职业,而是指他站在纯粹的篆刻艺术立场潜心刀石,神游千古,贯通融会,自成一家,其创作理念与作品是非常专业化的。他用心篆刻,心无旁鹜,对其他方面如古文字学的积累和书法创作的投入,也都服务于其篆刻,厚积薄发,倾注于方寸之间。他不涉浮华,不尚玄谈,在时下的物欲横流之中,在艺术以荒诞不经为风潮之时,他能苏世独立,淡定自若,作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实为难能可贵。
苏金海篆刻作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