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于右任书法不能变成葫芦案
水可能本来并不浑,只是有人想摸鱼,所以搅动了泥沙。30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体制机制剧烈变动,也给了一些人搅浑水的机会,更容易让一些事件成为陈案,最终要么被人遗忘,要么不了了之。
就捐赠咸阳市政协于右任等人书法作品的神秘失踪,终于有了官方回应。3日,咸阳召开情况通报会表示,“于右任等人”112件作品查证落实,另有6至9件正在调查。但对媒体提问的“等人”何指、作品真伪、数量不符等问题,通报会一概无回复。
数量也好、借还也好、保管也好,本来都应有登记、有程序、有规章,该是明明白白。但在此事中,却变成了一池浑水。“水至清则无鱼”,泥沙俱下,就让人有可乘之机。管理混乱,往往造成行为失范、制度失效、记录失传,甚至是当事人失忆。失踪的作品究竟是多少件?为什么要交给私人保管?恐怕都是借着混乱才造成的“糊涂账”。
在这样的混乱状态下,伸手也不一定被捉,甚至会因混杂遮住狐狸尾巴,因时间抹去作案痕迹。“时间久远”“一名经办人已去世”等,都已堂而皇之成为“细节还需核实”的理由。试想,等当事人渐渐淡忘,等档案有意无意“被消失”,本来应该姓“公”的东西,也就难以验明正身,改为姓“私”了。
水可能本来并不浑,只是有人想摸鱼,所以搅动了泥沙。且不说私人保管办了什么手续,也不说为何领导协调就能“借”走,甚至在捐赠刚刚发生时,就沉渣泛起:有记者调查发现,在捐赠作品一个多月后,122件作品在咸阳市政协办公室的一份红头文件里就变成了118件。
更何况,30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体制机制剧烈变动,也给了一些人搅浑水的机会,更容易让一些事件成为陈案,最终要么被人遗忘,要么不了了之。
比如,政协并非文物部门,接受捐赠与“成为市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让人联想。而借出展览、经领导协商借走、因拖欠办展费用扣押展品等说法,也显示一个非文物部门在文物管理方面既缺少规则,也缺乏能力。
推而论之,即使是正规的县级、市级博物馆,很多也是在惨淡经营,或是面临全面改制,其间各种“被借走”文物、“被私藏”文物,账该由谁算、怎么算?而即使是从各个部门转来博物馆的文物,很多来源也不清楚,又该埋下了多少所有权纠纷的隐患?
然而,本已浑浊的水,却还有人想弄得更浑一些。对于于右任书法失踪事件,调查组给出的结论,同样不明不白。被借走的究竟是6件还是9件?不管6件还是9件,都还有1-4件下落不明。留下问号,却未能给人提问和质疑的机会,怎能让人信服?
而调查组本身,也是由咸阳市政协(纪检组)为牵头单位。自己人调查自己人,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果不能避免自话自说或是为领导讳、为前辈讳,难免把水搅得越来越浑,最终让真相在浑水中迷失,甚至让更多的人浑水摸到鱼。
关注这些书法作品,并不仅仅是关注其在书法和文物上的价值,也不仅仅是想了解一起谜案的真相,而是希望能规范一下与这些作品、这些行为相联系的权力运作,理顺一下这件事所透露出来的机制体制弊端,从而防止更多类似作品流入私囊,神秘失踪,让美蒙尘、让传统蒙羞。
本案追踪报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