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法高考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徐利明给艺考泼冷水:书法家不能批量生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京晨报 发布者:刘颖
热度1546票 浏览1389次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3月16日 10:03

  昨天,南京艺术学院20岁的书法小才子夏煜轩举办个人作品展,南艺书法博士生导师徐利明在对自己弟子表示肯定的同时也给前来“探路”的艺考家长“泼”了盆冷水:书法班每年几千人报名只录取20多个,书法家不能批量生产!

  “你当时报了几个院校?拿了几张专业合格证?”“书法本科毕业能干什么?听说有的人能‘一字千金’?”夏煜轩昨天成了明星,由于展览举办地附近有许多书法培训班,吸引了许多正在学习书法的孩子和家长前来取经。夏煜轩的艺考路有些另类,大多数艺考生高考时至少报10个院校,而夏煜轩只报了南艺书法班一个,因为他信心十足。“我初中、高中都在南京一中,以我的文化成绩考上一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成为书法家是我的理想。”6岁开始接触书法,没想到他却一下子着了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课业最紧张的时候夏煜轩都没有停止过书法练习。

  南艺书法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是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的衣钵弟子,他告诉记者,现在艺考这么热他们又喜又忧。“今天看展览的小朋友有的才五六岁但是已经学书法了,这让我们看到书法广阔的群众基础;但另一方面高考艺考考生那么多很多是盲目的,根本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有的人高中最后一年放弃文化学习突击专业,其实很可能走了一条更窄的路,每年书法班报名几千人,只录取20多人,比例几乎是50:1,堪比公务员!”夏煜轩告诉记者,本科班学生除了跟老师学字,还要学中国美术史、诗词赏析、艺术概论等基础课,不但要把书法的历史、脉络理清,还要广泛学习古典诗词、书画等相关知识,只有真心喜爱书法的人才适合加入。

TAG: 徐利明
顶:59 踩:6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 (40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8 (502次打分)
【已经有519人表态】
86票
感动
51票
路过
59票
高兴
60票
难过
57票
搞笑
68票
愤怒
70票
无聊
6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书法家园江苏省南京市电信网友 [难得清闲斋主人] ip: 58.212.*.*
2009-03-18 10:41:14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即将迈入知使命年龄的一位女性作家承载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扛起了中国文学界的领导大旗,踏上了"没有文学大师"的新时代。
什么是文学大师?什么是艺术大师?在什么领域有什么说法,但都没有统一的定论(自然科学除外)。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应兑了一句民间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在我国,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的"官话"也会误导;某些"又红又专"的文学艺术界的"官话"更会误人子弟。
我多年来的观点是:"文学艺术界大师"的定论是人为的;"文学艺术界大师"的定论是有时间的;"文学艺术界大师"的定论是有社会历史背景的;"文学艺术界大师"的定论是有区域性的。
中国数千年来,经过奴隶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老百姓都是文盲,连每天生存都难以维系,哪有闲情舞文弄墨?因此,能遗留文字墨宝的当然就凤毛鳞爪;当然就是达官贵人为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全国上下的多次"扫盲运动",全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之后,又随着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的大量普及;进而经过改革开放的阳光沐浴,教育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大专的全民化、本科的扩大化,更是使老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到了"大跃进"的地步。
在全民文化水平都大幅度拔高的同时,引发的却是:既可喜亦含忧。
喜的是:由于全民文化的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忧的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多了,连大专学历都无法找到工作了-----------

     中国文学界的"著名作家"岂止矛盾、巴金,胡适、鲁迅兄弟俩难道不是?还有----------
由于没有宣传或者宣传不够,或者是其他因素,才导致人们对"著名作家"的概念、对"著名作家"的人名知之不多了解不够。

    同样,中国艺术界的著名画家、著名书法家、著名xx家何尝不也是一样?

     因为现在有一种误导或是倾向:只要是xx领域的领导,他的"东西"肯定就是好的,就是高水平的,就是一流的,拍卖的价位就是高的。加之某些媒体片面的、带有观点的、甚至是外行的宣传报道,更是促成了这种艺术界的不良风气的滋长。
这种倾向带来的直接恶果是:中华文化的曲解;欣赏水平的狭隘;"以权盖艺"的泛滥;"井底之蛙"的纵恿--------


也正由于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国家改革开放的正面效应,也带来了全民对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引发了圈内圈外的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自诩"大家"、"大师"的东西,如果把落款盖住,连懂行的也绝对看不出是这个"大家"、"大师"的东西。原因同样简单:没有自己的"个性"。
即使有自己的"个性",充其量也只是"走进去再走出来",能代表自己的面貌而已。也无谓"大家"、"大师"。原因又是老话重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曾经有一位博友戏言:"大师只能远观,不宜近瞧。"他的话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简练的诠释。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并不是否定老一辈健在的或逝世的文学艺术家为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也不是抹杀老一辈健在的或逝世的文学艺术家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添砖加瓦的历史功绩。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说了实事求是的话。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是历史的必然。
我欣赏这句话。我赞成这句话。因为我始终记住:舞台上在演《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在看。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人的感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