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解读】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作品全面回顾分析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
李松(全国第三届隶书展评委)
﹀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于2012年8月18日在天津评选结束。笔者应邀参与了作品的评选全部过程。
笔者还有几个评委,不是隶书委员会的委员,却参与了隶书的评选。这是中国书协的一个新的动议。意思是,其他界别的书家(必须是国展级的评委)介入隶书的评选,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判断,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或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对隶书的评选会有益处。于是,笔者忝列其中。
书协领导嘱托,希望我们这些圈外评委,对当代全国隶书创作的形势,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评述。于是,就大胆写下以下的一些议论。肯定问题多多,恳请专家学者指疵。申明:所谈观点,不代表任何人。
一、相关资讯
三届隶书展总来稿9482件,初评600件,入选300件,获奖20件。获奖作品不设等级。
这个数字提示我们,此展的入选概率为6.3%;获奖0.21%。十届国展(由于没分书体评选),入选率是0.156%。显然此展与国展竞争概率要高许多。这也可以看出单项展的优势所在。
从来稿总体看,作品风格相对比较多样,形式更是多样,或可称五花八门。大字三四十公分,小字1.5公分,最多的是5公分多字数作品和10公分条幅作品。
此外,各省来稿极不平均,最多河南3000多件,最低西藏2件。如此反差,可见弱省之弱。由于不掌握具体入选情况,可能有的省份是“绝产”。
此展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书家,并且,各省具有实力的隶书作者几乎都有作品投稿。可以肯定,此次展可以比较前面地反映当代隶书创作的整体面貌。
二、学术分析
笔者最关注的是当代隶书创作走向问题和风格取向问题。评选之中也和多个评委沟通,所得意见基本相似。兹梳理如下。
(一)以经典汉碑为法源并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
从初评环节看,以经典汉碑为依托,写得很有发挥,很有独家意味的作品甚少,或说纯汉碑基因存在,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寥寥。故此,评委多有感慨。有的甚至说,我们小组初评就没见到一件“汉隶血统纯正的作品!”
入选作品中或有类似“血统正宗”的作品,这是评选前评委会强调注重传统的结果。但是,除了个别老作者外,新的面目未见。真正有庙堂气息,博大气象的作品未见。甚至,并不很成熟,还有些稚嫩,但可见新意端倪的作品也不多见。
可见,当代隶书作者们在汉隶、汉碑这条主路中掘进航行的队伍在萎缩。
这一状况是众多评委议论最多最关注的问题。
偌大一个国字号的隶书大展,竟然最主流的东西或沿着主流开拓的东西如此之少,如此之萎缩,绝对不是正常现象。
所来稿件类似以汉碑为依托的作品只限于,《曹全》、《礼器》、《朝侯小子》也有少量《乙瑛》等。都属于比较温婉整饬一路,同时,因为这类字难以写大,作品几乎是寸字大小的条屏类幅式。
最值得“表彰”的是,以《褒斜道》等摩崖为法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也就是有行无列章法的作品较多。字径小的三五公分,大的十几公分。几乎都以条幅创作,满值铺陈;几乎都用糙纸蔴纸,或宣纸揉搓染色的形式出现;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用宿墨涨墨手段。似乎是一个创作训练班出来的作者。从风格到技巧,从技术到装饰,从形式到思路,有着同一的套路。
虽然他们的法源属于经典一系,可是,搞出来的作品雷同,也还是都挤在一条路窄人多的路上。只有笔墨功夫较好,有灵性的作品入选。
以简帛为法源的创作,此展不在少数,入选也有几件,获奖也生机会。这是可喜现象。我们看到毕竟有些书家上溯古隶源头开掘,这是可喜现象。但就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操简帛的作品,还是处在探索或模拟阶段。根据是,作品风格与其法源十分接近,小字居多,似乎刚刚脱离母体的感觉。同时,凡古帖有的字写来味道纯正,而没有的字显得忸怩。对这些作者的思路我们是抱有肯定态度的,也觉得隶书大道有多条,此条属一条。可信,可信。但真正走通走畅还需有志者跬跬以进,还需智慧与功力。
近些年《好大王》一路走热,此展明显降温,虽有余温,已属杪末。
以《张迁》、《鲜于璜》等为法源的作品有一些,可又有不少是从《汉碑集联》来。甚至有的集联不止被写过多少遍的东西。这类作品很易于甄别,一是集的字都是有明显特点的字,二是联语晦涩。这样的作品“ 取法乎上”了没错,但直用就有问题了。这类作者化碑化帖的能力明显不足,甚至,原碑之字重新组合之后的调整能力都比较低下,于是直取照搬。
评委评后之议论,似乎都在纠结着这个话题——经典汉隶风格的出路在哪里!?
以经典汉隶为法源,综合各碑之长并化入手下,又借鉴其他一些技法风格,并基本显现自己面目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作品几乎没有。
在所谓正统隶书范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通名碑现在有人取法,可是,像《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封龙山颂》等名碑,似乎已经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了。似乎开掘这些东西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甚至没有意义。觉得难!觉得受累不讨好,觉得太慢,觉得前景迷茫,觉得不入时人眼,甚至觉得“俗”。
我们站在书学的角度,传统经典隶书,真的是比较难以突破,的确没有清晰的思路。但若从理论上讲,总觉得没有出路是不符合辩证的。隶书是一个庞大体系,其风格多样品类多样,古代遗存极为丰富。从“营养学”角度看,取法汉碑一系,不会缺养。换个角度看,取法二王,若能得法,起码可以写得入眼;直取米芾,孙过庭等等,也会“有饭吃”。行草可,隶书为何不可?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突破口或突破的方法。说得重一些,就是眼下少有人做这个大的功课!
谈到这里,是否可以和主攻隶书的朋友叫叫板了。当今的书法界如此兴旺,形成历史上也不可多见的书法热潮。信息、材料、工具、科技空前先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有人担当对隶书的开掘,对汉隶主体法源的开掘以及拓展的责任。
我们呼唤这样有高远志向的书家出现,我们以包容、鼓励或激赏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书家成长起来。
(二)时风尤盛
在近几年的各类展事之中,各体均有时风流行,行草时风最盛,其次是隶书时风最盛。
书协对隶书时风的平抑最为及时。六届楹联展就已见端倪,继之二届青年展已成实效,再是十届国展或成定局。如此三级跳,隶书的创作格局在这次的隶书展中,已经明显好转。可见展览的导向作用与威力。
此隶书之展,是对全国隶书作者的全方位的检验。时风之作依然很盛,究其原因,肯定存在“时风延续性”的情况。这也是必然。不少追风的作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有的一操隶书就直取时人,想在短期改辙更张没那么容易。有些年轻作者曾与笔者表露,道理研究十分清楚,可眼下感觉无所适从。这把“抢”练得已经得心应手,忽然换“枪”,没着没落,困顿不已。大展征稿在即,此“枪”不用,又无它“枪”可用,于是,值得“老枪”上场。于是,跟风作品依旧还多。
隶书委员会今年的学术会,对跟风问题已经形成共识,匡正隶风,并付诸于评选。这个信息不少作者未必通晓,于是,原套路的作品依旧不少。
这里又有新的动向出现,原先尾随“老”时人的作品少了,又出现尾随“新”时人的现象出现。虽然不像前风之猛烈,可势头有渐起之势。
尾随时人名家,跟风的作品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乍看似,细看不似。表面似,内在不似。即便是普通作者,辩之不难。何况评委法眼,甄别这类作品及其轻松。评选之际,评委都比较理性,不是把跟风作品一律刷掉,或许手软,只是看在“品种”的份上,放其一马罢了。可以肯定的说,时风作品入选纯属侥幸,从现在就可以认定,这类作品几乎已经失去竞争力。
(三)磔——隶书主笔的问题
隶书古称“八分”。名称由来是因波磔之笔特征。蚕头燕尾,是隶书的第一表征。之后的章草,也还保留磔笔,也是章草的第一表征。由此可知,隶书磔笔的重要性。磔是隶书笔法的第一主笔。
主笔的特点与功能是历来被特别重视的问题。
主笔,是最有特征的一笔;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笔;是最难写的一笔;是含有信息量最高的一笔;也是最容易突出个性的一笔。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隶书,大有“去磔化”的情况。很大比例的作品,隶书的“蚕头雁尾”没了。这种现象,笔者在宁波《全国二届青年展观后》一文已经提到。当时,和隶书委员会委员何昌贵先生也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也同意我提出的质疑。他觉得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并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指出:“解决这个课题很难,没有雁尾好显格调,有雁尾容易俗”。表示对这个课题也很困惑。
近期亲闻,孙伯翔老先生直言:“我对你们写隶书的,把尾巴(雁尾)都剁掉,很有意见!”
笔者觉得,“把尾巴都剁掉”,关键的是一个“都”字。这个“都”的意思是非常多的人写隶书不要雁尾了。这样的作品似乎是也是一股“时风” 在刮。
这里,不得不提隶书高手张建会。他的隶书格调很高,个性风格非常突出。他的技巧特点就是将雁尾脱化。要知道,建会执着操隶已经有二十来个年头了。他汉碑的功力极为深厚,早年一直是在汉碑一系腾挪。他的主法源还是在汉碑。他不仅仅只在《好大王》一块石头中经营,涉猎的面很宽,实属厚积薄发的年轻作者。将雁尾含蓄起来敛匿起来是他隶书的突破,但是,他还在其它方面做了精明的调整、取舍与借鉴、融合。线条的古拙,线质的丰富以及字形的取势造势,都苦心经营了很多年。近几年才更显个性,更趋完美。这显示了张建会的才气与功力。与当代隶书名家何应辉、周俊杰、刘文华、张继等等风格,拉开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
但是,“都”就有问题了。问题是,那些“都”的作品;并没有真正解决隶书基本功的问题。“都”学会把雁尾剁掉了,可还不知,或没有能力打入别的东西,是典型的“效颦”。
(四)清代隶书稀疏
宏观看作品来稿,我们注意到,清代隶书遭到冷落。取法邓石如、郑谷口、金农、赵之谦、陈鸿寿、伊秉绶等等的作品可谓稀疏。于是,评选之际对不同取法的作品比较关注。有的作品不是特别精到,也能入选。
这里,提示我们,古代隶书除汉代之外,晋代一些隶书,如《邸元明碑》、《李绢墓志》、《李摹墓志》以及《峨峨刻石》等等,也不是不可为法。这些刻石虽然没被纳入经典系列,是由于人们还没关注这些,所谓边边角角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大有借鉴之处,其中,尤其是《邸元明碑》,有《鲜于璜》之拙,还隐有魏楷之趣。
我们认为,清代隶书属于传统。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清代书家的创作成就和水准,特别是他们独到个性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技巧表现。直接取法或研究他们的作品,应该是我们当代学习隶书的人需要做,且必须做好的事。继承他们的成果与遗风,也是我们的责任。可惜,当下我们没有见到这方面更高的学术成果,不能说不是缺憾。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览的导向作用,真的不能小觑。历次大的展览出现的“现象”,直接对下届展或相关展览产生极大影响。一般规律是,获奖作品是起风点,随后蔓延,以致泛滥,紧接着,就是评委厌倦,开始杀风。近二十年来,书坛就这么着起风,杀风的循环。这或许是现实书法展发展的规律,似乎是必然要起风再杀风。
(一)作品装饰风头还盛
作品装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全民也“都”装饰,且花里胡哨,就非常可怕了。十届国展,几乎都在打扮作品,打扮的作品几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种现象已成大势,似乎作品不打扮,就是没有竞争力。对此,书界同仁或领导都不同程度发表意见,甚至有激词讽喻。但是,还有相当作者,迎风而上,该打扮打扮,该粘贴粘贴,描眉画眼,奇招层出。其实,这类作品非常吃亏。
我们评选时就真有写得不错,就是穷打扮而被淘汰的。“女为悦己者容”,对!字为悦评委者容,错!尤其写得一般,想用装饰花哨的作品来“吸引评委眼球”(不是,是“吸引评委愤怒眼球”)的作品,几乎没有入选的机会。就是你来当评委,满目妖艳的打扮作品,你的眼球也会愤怒。因为有些作品实在打扮得太拙劣,给人的视觉感觉已经不是书法作品,而是集市地摊的“工艺品”。
目前特别普遍的情况是,打扮的作品往往在评选时都是“遍体鳞伤”。因为,凡是粘贴的作品,用纸都不是好纸,胶不是好胶。从邮局到评选,几经折腾,评选时要么开裂,要么缺损,要么褶子哄哄,实际效果很差。泥金泥银纸,都是没有拉力的再生纸,一路辗转到评选环节,支离破碎,作品越大,损伤越重。有些用不干胶条粘接的作品,折叠粘连在一起,很难轻松打开。有的不仅自己打不开,还殃及别人。就有这样的作品,自己的不干胶和“上下邻居”牢牢粘在一起,把别人的字也给毁了。
书法作品颜色的使用不是没有讲究的事,不知是什么由头,总是有用黑蓝或黑纸写白广告(还有绿广告色)的作品出现。北方风俗,这样的东西,只能在办丧事时使用。可就是有人非常执着,喜欢这样搞。这样的作品被淘汰的几率是最高的。废了半天劲,反倒给作品的起评分大大减低,这是典型的弄巧成拙。虽然也有及少量这样的作品入选,一是字相对要写得更好才行,二是评委看到较好字心慈。这样的作品入选的概率还不如花哨的,无形中反倒增加了入选难度。有人专门研究作品集,从装饰花色上找素材,不管怎样设计制作,大体都没什么新鲜的“品种”出现。黑底白字作品,入选很少,有人可能觉得这是“漏”,于是,这类东西投稿量并不少,但入选率极低。可以明确告诉作者,笔者参与若干次的评审,经常有意询问评委们对这种作品的看法,得到的信息是,几乎全体厌烦!
这里,有必要提示作者,此次评审,书协有明确的态度:“提倡白纸写黑字”。
(二)款与印的问题
装饰作品成风,伴随的是款(题、跋)的运用也呈“多样化”局面。正文隶书,边角旮旯配以,或楷书,或行草书,或篆书,有的一种两种不等,有的使用不同颜色加款。还有印章,钤的“丰富多彩”。什么意思呢?以此展示综合能力水准?以此取悦评委愤怒的眼球?
其实绝大多数这类作品就是画蛇添足,随便在什么地方塞一段文字,有的文字也不知所云,与正文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就是为了填充弄些碎块块。作品感觉很是支离。这样做的人相当多,已经不是在烘托作品的美感,而是削弱主题,冲击主题。有的评委说:“挺好的作品,非得贴几块膏药不可!可憎!可憎!”初评与复评阶段,都有因为“膏药”乱贴,被淘汰的。
为了新颖(其实已经早就不新颖了),缀连些款补白,不是不可行。问题是又“都”在贴款,好像不贴款就不能显示作者的审美水准。一件大字隶书条幅,边角补贴些朱砂小楷,这样能显示审美高度吗?能提升审美境界吗?
见到好几件小方拼组合的作品,每个小方上加一印章,六张都是同一方章。印章水平一般。这叫装饰作品呢还是露怯呢,还是见肘呢?
有一定数量的款明显的是代笔。款写得非常棒,正文很一般。款的笔性相当好,正文的字却拘谨呆板,这一般往往是不太可能的。
更需要提及的是,我们在评选中注意到,大量隶书作品的款,水平不高。款主要应该以行书书写,以行书落款的确能展示作者的综合水准。可是,我们看到,除有明显代笔嫌疑的作品外,绝大多数作品的行书款,水平低下。有的作品空白较大,明明应该以多字落款补白,却以穷款避之。有的多字款真的和正文无法匹配,有的穷款,就是名字的两三个字都写得很差。
笔者以为,静态字体篆隶楷,必须由行草滋养,或为互养。以楷养楷,以篆养篆,以隶养隶,都不是思路。所以,提示我们专攻静态字体朋友,一定要精习行草。这里,不仅仅是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行草不行,你主攻的字体也往往有严重的“生理缺陷”。
(三)关于大字作品
隶书是非常适合写大字的,此展大字作品非常匮乏。说匮乏也不太讲理,有少量六尺四言、五言联。不算汉碑集联作品,纯原创的隶书对联,能入眼的作品真是太少太少了。这完全可以证明,驾驭楹联的隶书作者少,很少。多数的作者都急急切切地“追求小趣味,小情调”(刘文华语)。来稿中,恢弘的作品,气势博大的作品,能代表当代隶书较高水准的大字作品几乎没有!
(四)用字问题
评选进入细审阶段,大概有十几张没有争议的淘汰了已经算入选了的作品。原因:错字。
各种字体作品出现错字常见,不足为奇。可隶书这么多作品因错字淘汰,不太正常。给人的感觉是,作品不用些怪字、别字、异字就不能显示水平。
有的作者,把已经淘汰的隶字(可能查一些字典查的),十分古怪的字用到作品里。或曰:“下笔有由”。殊不知,某些字典不是专供书法创作用的,是为阅读古籍用的。这样一来,作品就难以识读。字典有的字不能随便选用,有的就是错字、讹字。如果这类字可用的话,文字的混乱就无法遏制了。
再者说,作品用怪字奇字就能显示水平吗?用正规字就不显示水平吗?肯定不是!觉得用这类字就古,用正统字就俗,这是明显误判。有一件作品,写得还算可以,细细一审竟是奇字。把他从入选中淘汰,说冤枉也不冤枉,因为评委全体否决,几乎没有一人为之申辩。隶书用字真需谨慎。
(五)枪手问题
作品评选最令人头疼的是枪手代笔。据知,现在就有个别人就以代笔吃饭。代笔入选几万,获奖几万。中国书协已经有黑名单。
评选之中,评委大多能够甄别某些代笔作品,但是往往会有漏网的。迄今为止,书协对代笔现象还没有很有效的办法。具体说,对入选的枪手作品没有好的甄别手段。对获奖作品验明正身就可解决,不可能把所有入选作者都来一次验明正身吧?这样,就给一些投机分子以机会。这绝对不公平,绝对令人发指。尤其对枪手必须严惩。这还要靠广大作者监督举报。
隶书展虽然有些问题,但绝大多数作者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作品质量也是一届好似一届,这毋庸讳言。
鼓励正风,矫正歪风是必要的。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出现问题实属正常,没有问题也不正常。
可信的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是执着的,守正的,虔诚的,智慧的,勤奋的。我们深信,隶书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与发扬。
李 松
2012.8.21于京华
本文作者:李松,1950年生于天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系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艺术专业特聘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
作品参加第三届、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录象、光盘。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