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一天5000人赏画
去免费开放的省美术馆新馆看画展,成为江苏人春节期间的一大雅事。标新立异的新颖建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美术展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昨天是大年初五,观展人数突破5000,比老馆一个月的人流量还多。其中有87岁的老新四军,13岁的中学生;还有从外省特地赶来的美术爱好者,以及被东方艺术所吸引的美国姑娘,看了这么好的展览,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江苏人真有福。”
热点:春节休闲的好去处
昨天是大年初五,虽然天气很冷,但是省美术馆新馆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记者于上午开馆时间10点前来到门前广场,只见涌动的人流从四面八方不断地汇集到新美术馆的大门,此时人流非常有序地排起了长队,原来工作人员考虑到外面寒冷,早已在大门内侧设置了领票处。在人群中,记者发现不少观众是拖家带口,把参观新馆当做是春节的一项文化休闲活动。一位家住城北的母亲告诉记者,她是看到《扬子晚报》的报道后,放弃了去公园的计划,“今天先来看看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她问工作人员展览到什么时间结束,她想带准备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也来看看,熏陶熏陶。
一位外地的美术爱好者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知道老美术馆每周都在办画展,非常想进去看看,“但走到门前时,似乎感到都是他们‘圈内人’自己的事情。而且地方小,容纳的观众有限。现在好了,我们江苏终于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美术馆,在这里,自己感到像个主人。今后看国际大展不必再去北京和上海了。”
负责新馆发放门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我们印票都来不及。从9日对公众免费试开放,春节前每天接待观众多在1000人以上,而初一到初三却一下超过了3000人,初四一天猛增到5000人,初五肯定突破这个数,这样算来春节期间参观人数达到三万以上。节日期间参观人数一天抵得上淡季一个月”。
亮点:三大免费打造新馆
看到如此火爆的场面,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兴奋地对记者说:“看来免费开放这步棋走对了。一座高质量、高水准的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凝固的艺术、永远的地标。新馆的落成,引起市民如此大兴趣,说明江苏人对高品位文化艺术的热爱程度。“他表示,“投资3个亿,不是期待着收进几张门票就算成绩,而是要让老百姓走进来,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效益。”
提起免费开放的来历,章剑华介绍说,三年前,江苏就率先在全国施行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取得了极大收获,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后来,外省也开始学习仿效。今年江苏又率先开放了美术馆,同样引起了震动。新馆不仅对观众开放,还要为具有艺术成就的艺术家免费办展览,为青少年免费提供学习、培训的场所,这个“三免费”在全国也是史无前例的。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面对春节期间百姓高涨的热情,看着市民一边参观,一边对新馆评头论足,孙晓云副馆长感到出乎她的预料。记者问她眼下如何保证人流的合理进出?她说,一般像省美术馆新馆这样规模的美术馆,最好维持1000人的流量,“这样观展效果才好,这几天比较特殊,市民热情很高,我们只是在下午3点开始停止进人,尽量满足观众需求。”一直没顾上休息的孙晓云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老美术馆已经有74岁了,如何将老馆与新馆有机的衔接?如今只是试运作,是积累经验,将来新馆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以及藏品的保护,展览的更新等等。”
看点:从古到今老少皆宜
谈起展览的更新,章剑华表示,正式开放后,今年会引进一到两个国内和国际一流的展览,包括具有探索性的展览,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但是拒绝“不恰当”的实验性探索在这样高雅的场所展出。
章剑华告诉记者,新馆从开始酝酿设计,到最近试开放,他都是见证人。“这个馆很有新意,体现了现代美术馆的新标准,是江苏文化建设的大手笔,是几代江苏人努力的结果。”说到新馆中的三大展览,章剑华用“亮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来形容。“半年前就开始准备,展览很成功,说明新馆开幕,不在于搞不搞仪式,关键是你拿什么展览来给观众。这三大展览可以说代表了江苏美术的最高水平,从古到今,老少皆宜。展览办出了江苏文化特色,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使我们的春节文化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次美术馆新馆从一楼到三楼,7个展厅全部拿出来办展,而且把江苏历史上如此多的大师、大家集中到一起举行作品展示,这在江苏,甚至全国都是创举,“机会难得,让人自豪。”是发自孙晓云内心的话。她表示,按照文化厅的要求,要把新馆办成社会各界共有的“艺术之家”,“没有哪一种场所能够像美术馆一样,无论你是谁,走进来就是平等的人,在这里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不像看一场演出,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对于如何完善服务功能,孙晓云说,本月28日闭馆后,他们要进入内部休整和培训,将来观众在这里除了看高质量的展览,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
评点:新馆既环保又现代
87岁的黄桂林老人,昨天一早就赶到美术馆新馆,从一楼一直看到三楼,工作人员让他休息一下,他坚持不要。只见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一边看一边记。记者上前问他都记些啥?他说,自己来自南通如皋,春节到南京来过年,“来美术馆看过三次展览,五十年来老美术馆,现在又到新馆,变化太大了。过去哪有机会看到这么多名家的真迹呀?只能从印刷品上揣摩。”
原来他也是一位老美术工作者,在新四军里是位文艺兵,在那个年代,自己只能天天把木刻板背在身上跑,到一个地方好印刷成宣传画散发。“今天赶上这么好的展览,一定不能放过。”
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也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观众,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初一学生汪雪容小朋友,站在傅抱石的山水画前久久不愿离去。她说:“从不同年代的老艺术家身上看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内涵丰富。”而来自美国的罗灵小姐则对新馆的设计和材料运用产生浓厚兴趣,她指着细长的窗户说,“你看,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内部大厅,顶上的天窗把自然光全都吸纳了进来,窗台两侧运用了竹子,既环保又现代。”
记者在二楼电梯口巧遇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先生的小女儿高可可和女婿尹树人先生,他们带记者来到高二适先生的几幅书法前,尹树人先生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我们过去在家里只是看到收藏单位给岳父的收藏证,但没看过作品,没想到这次看见了。”究竟是什么作品让他激动呢?原来是高二适先生在文革期间书写的三幅字,一幅是行草,《党的十大政治公告一节》,另一幅也是行草《周恩来十大报告摘选》。还有一幅则是书写于1966年的《赞焦裕禄》。看完展览,尹老说:“我们江苏人真有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