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法名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周慧珺:书法是一趟苦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者:丹长江
热度1592票 浏览226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2月17日 22:43

周慧珺


      最近,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揭晓,著名书法家周慧珺获得“杰出贡献奖”。记者拨通周老师的电话,没想到听到的是周老师的一阵推脱:“哎呀,谢谢你,我不要采访……”幸好周老师的学生李静为我解了围。

      问:周老师,你的书法“粉丝”众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学书经历?

      周慧珺:我幼年初学赵孟頫,学赵是由父亲的意志决定的,在父亲的眼里,赵字代表书法的正统。然而,有一天,我无意间在家中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帖,就是宋代书家米芾的《蜀素帖》,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心摩手追,浸淫其中。1962年秋天,上海举办市级书法展览,我以所临米芾的《蜀素帖》入选,并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后来,我又慕名进入了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这里云集了上海顶尖的书法师资队伍,有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一批享誉书坛的大名家在此执教。齐整而高水准的师资和严格的基本功的训练,使我书艺益进,走上学习书法的道路。

      问: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书道苦旅》。为什么说书法是一趟苦旅?如何理解这个苦?

      周慧珺:书法苦旅也许和作家余秋雨说的“文化苦旅”有相通的地方。学书法很苦,很枯燥,特别是我们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差,就更苦了;希望以书法谋个前途也苦,太难,机会太少;即使您所谓“功成名就”了,也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老了,你有很多想法,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感觉自己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但是精神、体力、思想力却衰退了,想变想突破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实现的可能性却似乎越来越渺茫。这种精神上的苦很深刻,唯作者自知。

      问:有评论家说,从七十年代崭露头角到后来的开风气、领潮流并作为一位主政上海书坛十二年的领军人物,你敢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进取,在八十年代初期毅然地从单纯的帖学中走了出来,把自己的视野和触角深入到北碑之中,作品以刚强雄浑的面貌出现,你的成功对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中青年书法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此你怎么看?

      周慧珺:在我的心目中碑帖结合既是理想也是目标。海派书家一向对魏晋风雅蕴藏之美情有独钟, “二王”书法的中和简约与淳厚典雅历来是老海派书家们的审美追求。他们是“二王”为代表的魏晋法度得以传承不绝的关键人物,从维护和继承书法传统上来讲功不可没,但在个性张扬上略显不足。而宋朝米芾以“二王”为宗,日日临池不辍,但“创新”始终是他终身的追求,晚年一反晋唐书法结体的稳定、典雅,一味追求结体奇险、跌宕,用笔打破“藏头扩尾”的古训,有意运用侧锋,如“风墙阵马,快剑斫阵”。造成了波澜起伏,峻特奇崛的神态。米芾的卓越创造使他理所当然地坐上了宋代书法的第一宝座。

      问:有人夸您的字里面,没有女人气,您觉得这是一种赞扬么?还有人说,十几年过去了,您的书法作品没有太多变化。当然也有人看到你在求变,但又有人觉得这种变化不伦不类。您能接受这种批评吗?

      周慧珺:男人没有男人气是一种嘲讽,女人没有女人气却是一种赞扬,这恐怕还是一种重男轻女的表现吧?中国书法从来就是男人“表演”的项目,历史上绝少女书家,留存的经典也都是男书家的作品,由于从小就学习男书家作品,或者也由于我性格上更喜欢痛快淋漓,写着写着就这样了,没有刻意去营造男人气或者女人气的意思。有人觉得我的字没有变化,我也在想这问题。变化应该是有的,但到我们这样的年龄,到我们这样的程度,大的变化很难,革命性的突破更难。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也是我痛苦的地方,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就是所谓“书法苦旅”。这种“苦”将伴随你终身。

      问:很多人喜欢你的书法,认为你书法的特色就是把雅与俗完美揉和、高度的统一起来。然而也有人认为,高档的艺术要像毕加索的画那样,让人看不懂。对此你怎么看?

      周慧珺:雅与俗是一种形态。书法艺术不是一体性的,它具有多元性、融合性,而“中和”才是极致。它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其实包含了所有的色彩。二王、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经过历史的考验,赢得了大量的爱好者,他们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一类,包括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非“纯高雅”之作。没人能说出“极雅”是什么?雅与俗的界限难以准确划分。“唯美”与“宁丑”两个极端,都不符合我的口味,就像为人处世,要像儒家的“中庸之道”,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好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具备精深的艺术功力,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应力求用自然的笔墨语言,表达丰厚深远的意蕴,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潜能,让不同层次的观赏者都能欣赏。书法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独特艺术,始于实用,借用形象而走进了艺术之门,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使它成为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云“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穷”的艺术。书法的构架、韵律、性情之流露,都体现了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内涵。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代书法,从某种意义而言已逐渐成为完全的纯艺术,成为极少数“艺术家”的工作,作为书法来说,面对的历史境遇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国书法的审美受到西方审美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字的形态,把书法当作了一种“视觉”艺术,追求书法的造型美,却忽略了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成长的书法的本源是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书法的独特性就在于书法是汉字艺术,没有了汉字当然就没有了书法艺术。当代书法创作,还是要到丰厚的历史积淀中追寻和探求。回归传统,重温经典,要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在艺术风格上应具有正大气象,自然、朴素、刚健、清新;在表现形式上要雅俗共赏,为大众所能接受认可。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历史证明不同朝代得以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雅俗共赏的,任何承袭偏枝,失其正脉,终究难以为继,书法毕竟写出了是给人看的,不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的,高雅而又通俗才叫雅俗共赏,因此我将会继续坚持将古代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创作形式相结合,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

      李静告诉记者,明年,周老师将在刘海粟美术馆新馆举办《周慧珺从艺60年作品展》,最近正在写作品。这几天就写了几张丈六匹的巨幅作品。让我们期待吧。

      周慧珺艺术简介

      周慧珺,女,1939年12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书法幼承家学,1962年进上海市青年宫正式拜师学书,师承拱德邻、沈尹默、翁闿运等。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健流畅、富有节奏感的个人风格。擅长行草书,融颜、米于一体,笔力遒劲,取势跌宕多姿,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兼及楷、隶、篆诸体,也都别具风貌。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连续18版、160万册。1987年出版的《古代爱国诗词行书字帖》,连续22版、印数百万余册。2003年出版的《周慧珺草书千字文》,至今已连续7版。2007年主编《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她以自身迥异于他人的强烈书风和独特的个性精神,把帖学和碑学有机融合。并以苍厚奇崛、险绝跌宕的风格,使书法在视觉冲击力上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第四、第五届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TAG: 周慧珺 苦旅
顶:83 踩:7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4 (46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514次打分)
【已经有458人表态】
81票
感动
49票
路过
52票
高兴
49票
难过
54票
搞笑
55票
愤怒
59票
无聊
5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