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就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答记者问
陈振濂就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谷松章(以下简称“谷”):陈先生,您好。今年秋天,西泠印社将迎来建社105周年社庆,西泠印社将举办社庆大典,并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我想首先请你介绍一下社庆大典的筹备情况。
陈振濂(以下简称“陈”):西泠印社成立105周年的社庆大典共3展9会,一共12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有它的专业指向,有它的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整个活动是丰富而充实的。现在印社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个社庆大典的筹备而忙碌。
西泠印社最近到美国洛杉矶去办了一个展览,反响非常好,大洛杉矶市的市长、当地的名流都对这个展览有很高的赞誉。可以说目前西泠印社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汉字文化圈,在欧美国家也受到尊重。从赴美代表团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点是感触很深的。最近,西泠印社还有一件大事,也是和建社105周年社庆有关的,就是中央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六集的《探索•发现——西泠印社》,现在已经进入西泠印社拍摄,完成了大半,很多老社员参与进来。另外,西泠印社正在编辑《西泠印社志》,近来开了3次编辑会议,也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以说西泠印社的活动安排是非常紧密的。在这样忙碌的背景中,建社105周年社庆大典的筹备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活动都由一位副秘书长牵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没有大家都共同努力是不可想象的。
谷: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是广大篆刻作者非常关心的,请您介绍一下它的特点,它和去年的海选有哪些区别?
陈:在西泠印社建社105周年社庆大典的12项活动中,可能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是广大篆刻作者最关心的。这是一个全国铺开的,但是又不同于去年海选的一个重要活动。去年的海选我们立足于选拔人才,迎奥运,并通过这一活动来推广篆刻艺术。因为篆刻太小众,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社会了解篆刻,让很多不知道篆刻的人知道,原来篆刻是和奥运这样的大事是有联系的。那么今年的创作活动是一个主题创作,它有一个主题,就是围绕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所在地——西湖,命名为“西湖风”。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大规模的篆刻创作、评比。它是以创作为主的,所以在选拔人才的力度上和去年肯定有所区别。去年是设分赛区,层层选拔,考试上来。今年不是这样,不完全是选,而是分赛区只负责推荐,推荐的选手由评委会审定其作品,通过者到杭州来参加现场创作。这个过程肯定有优胜劣汰,但是选拔不是它的核心,创作才是它的核心。
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200多人集体现场创作一套印谱。这样的方式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很壮观。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篆刻艺术的机会。我认为篆刻艺术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因为它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需要我们做工作。京剧可以进入中小学课本,我们的篆刻艺术不一样需要我们的大力宣传?
今年的活动将吸收3~5名优胜者加入西泠印社
谷:因为汶川中国,举国哀悼。“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因之延期,那么它什么时候举办呢?
陈:这样一个活动要有很长的推荐、准备过程,考虑到汶川中国的影响,我们把活动向后推迟。经西泠印社研究决定,“百年西泠•西湖风”大型篆刻现场创作大会将于2008年9月21日在杭州举行。各地的作者可以按征稿启事的要求,提交作品——其实就是自我推荐。最后,这些作品都要经过评委会的审核。
谷:这次获一等奖的选手,西泠印社将在2009年为他们出版个人印谱,这一设置是出于何种考虑?
陈:这次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的现场创作要出一本印谱。同时我们选出的优胜者,西泠印社也会给他们每人出一本个人印谱。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考察作品的过程,质量第一。现场创作毕竟数量少,也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要对出印谱的每个作者的其他大批作品进行审核。
谷: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西泠印社每年都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印学研讨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印学研究中心。那么这一次“孤山证印” 印学峰会相对第一届有什么改变。我特别注意到,论文增加了评奖,并将吸收优秀者直接加入西泠印社,这又是出于何种考虑?
陈:我们近年来有一种设想,就是西泠印社每年举办的活动都不重复过去,有变化,有新意。从5年的效果来看,还是成功的。今年的印学峰会是第二届,准备比较充分,现在从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愿意提交论文的作者比较多。这次印学峰会创新的一个方面是论文评选的优秀理论人才,哪怕不搞篆刻实践,也可以入社。这对过去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论文的发挥也有偶然性,理论上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只凭一篇论文来决定入社,还要参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次的论文占一个权重,以往的论文等也占一个权重,综合评价后决定结果。这次未必会有很多名额,但是它代表了一个突破,体现出西泠印社作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对于高端学术研究的全力提倡,在篆刻家入社之外,给印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入社的渠道。
谷: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示全体社员的展览吗?
陈: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肯定是全部社员作品的展览,每名社员提供一件作品。
谷: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先生是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大师,可以说也是印社的一种传统。那么这次庆典活动中有一项“汇融光大”西泠印社书画印三项兼能社员作品展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传统的提倡?
陈:是这样的。西泠印社有这样的传统,从首任社长吴昌硕开始就是这样,兼能应该是西泠印社的品牌,但是现在渐渐淡化了。现在的艺术人才大都是专业艺术院校分科培育出来的,这样的方式是不太利于兼能的人才涌现的。西泠印社提倡书画印兼能,也是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样的展览也是西泠印社的特色性的展览,是不同于书协、美协等举办的展览。这次我们办的是一个西泠印社社员的提名展,今后还可能面向全社会征稿。
谷:我们注意到,这次庆典中还有一个金石拓片精品展,将汇集西泠印社和全国其他文博单位和收藏家的藏品,肯定非常精彩。请你介绍一下情况。
陈:这次举办金石拓片精品展的目的,就是我们希望纠正一下新中国建国以来西泠印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盲区。建国以来,文物的交易被禁止,西泠印社这样一个以印学为主的综合性社团越来越像一个单纯的篆刻创作社团,因为只能做篆刻。我现在一直在想,其实到沙孟海先生这一代,金石学还是很难做的。沙老是文管会的主任,所以他很清楚西泠印社的性质,国家文物政策不允许做一些事。以前的抢救《三老碑》那样的事是不能做的,它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新时期以来,文物交易开禁,金石学研究有了方便条件,如果西泠印社不趁势而上,恢复“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就是不作为。
金石如何恢复呢?我们当时设想,第一,能否将镌刻和拓墨的技术恢复呢?西泠印社的原拓印谱是西泠印社的强项,但是我们到全国各地去找,能做原拓印谱的机构极少极少。拓碑的人也很少了。我以前在山东搞过一个历代尺牍、手札展,四千多块石头,刻的人可以找到,拓碑的人找不到了。清末、民国开始,原形拓、蝉翼拓,乌金拓等拓墨的流派。在现在几乎没人做了。所以,这次我们倡导金石学,要办一个金石拓片这样一个展览,其实才是个开始。
提倡金石学方面的工程太大,我们现在也仅仅是从拓片这个切入点进去,呼吁篆刻家、艺术家重视古代的拓片。拓片为什么现在不被重视,因为现在的印刷术发达,仿真印刷已经出来,而在古代,是因为没有印刷才用拓片来做。我们现在重新把传统的传拓工艺振兴起来,我觉得提倡金石学从物质的拓片开始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目前我们想在《西泠印社》社刊编一期金石学的专题,我们就发现能写金石学文章的作者很难找,因为已经五六十年不去接触它了。所以,这个展览是这次社庆一个比较大的亮点,也和西泠印社的宗旨相契合。
谷:西泠印社收藏宏富,珍藏着众多的金石学、印学资料,这些资料绝大多数为社员捐赠。那么我想了解到的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西泠印社新入藏的藏品征集情况和渠道。
陈:关于藏品的入藏,目前西泠印社确实遇到一些问题。过去的社员对西泠印社很多无偿的捐赠。现在,文物已经市场化,文物都有价格去衡量,这对西泠印社的捐赠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的西泠印社还是鼓励我们的社员捐赠,社员的捐赠还是有的,但是像20世纪60年代张鲁庵先生的捐赠和后来像杨鲁安先生这样大规模的捐赠肯定会越来越少。最近青山杉雨的儿子青杉庆示,捐赠了吴昌硕刻的一方名砚。过去,我们讲捐赠的概念是一批,是大量的捐赠。而现在,可能是比较少的捐赠,数量、规模小了,但是我觉得它倒正常化了。不能说是张鲁庵捐了一大批,后来杨鲁安捐了一大批,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倒捐得少了,因为他们是特例。
谷:西泠印社是否有经费有意识的去收购一些东西,像前几年印学博物馆收购古印来充实馆藏,西泠印社是否有这样的打算。
陈:有。我们现在的工作比较多的是对现有文物的保存,大规模地在外面收购文物,现在还不是一个很中心的目的。但是如果遇到一批好东西,我们也会打报告。但并不是上级每年给你几百万到外面购买一些文物,这和博物馆的概念还是不一样的,西泠印社虽然有文物处,有收藏,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社团。
谷: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的情况。
陈: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是我们的产业部门在做。当文物和艺术品市场迅速崛起的时候,西泠印社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参与文物的买卖,拍卖公司是第一步。拍卖公司的具体操作者非常有能力,但是只有能力还不够,因为现在拍卖公司很多,不是有能力就能解决问题的。西泠印社这个品牌,又是个非常好的品牌,这个品牌和这批非常精干的队伍结合在一起,现在拍卖做的很好。西泠印社还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文物收藏和鉴定方面提供一些高端成果。事实上,江浙一带收藏的人非常多,民间的资金非常大,但是很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切入点,或者他们不敢买,担心买到的都是假东西,他们也不知道这方面的权威是哪些人。西泠印社正好利用自己的资源出面做一下这个事情。我们搞这个高峰论坛,还有展览,主要是想掌握江浙这一段的高端,能够把这个峰会的模型、轮廓清晰化。哪些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哪些公司是可靠的?什么样的鉴定方法是有待于改进的?收藏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我觉得这和直接的做生意赚钱不一样,它还是一个精英化的格式。这个品牌的培育,我现在还不是很乐观,我觉得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你要吸引各方面的专家。但是它有一个比较好的出发点,就是它已经有西泠印社这个标志了,所以请专家就比较容易。但是运营的这些人,还需要有一些长远的规划。就像我们三年前开的印学峰会一样,“先有后好”。西泠印社既不像学校那样不介入社会,也不像社会化的拍卖公司那样很难达到高端,它有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力量是非常大的。
谷:近年印章收藏升温很快。西泠拍卖公司曾经成功地举办了近现代印章专场拍卖活动,今后还有没有类似的拍卖?你对印章收藏的前景看好吗?
陈:西泠印社的拍卖在全国已经很有影响,声誉很高。这个和西泠印社的社团艺术家关系倒不是很大,因为完全是一批懂经营的专家在做。西泠的拍卖是行业意义上的拍卖,不是为西泠印社的社团艺术家服务的。但是他们做了几场特殊的拍卖,是关于印章的,这彰显了西泠印社的特色。西泠拍卖的文玩专场和印章专场是业内有盛誉的,特别是印章专场,为西泠印社做出了贡献。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市场的原因,篆刻家的地位一直不高,比如刻一方印章三四万的国内也没有几个,但是一张画几百万的国内有一批。传统就是这样。比如方介堪曾经为张大千的画刻过轴头,80副,也就是160个。在轴头的两边刻,很辛苦的,但是他只提出要张大千两张画。历来篆刻家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与篆刻艺术作品的文化含量不成比例,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篆刻,包括篆刻活动,也包括拍卖这样直接推动篆刻市场的行为。去年的海选,有人不理解,说“西泠印社这样高端的艺术团体怎么去做这样低端的事情?”其实,实践证明海选并不一定是低端的,我们把它做得很高端,但反过来说,他在不理解的时候其实也是受益者。当篆刻的概念家喻户晓的时候,也就是篆刻市场繁荣的时候。现在已经有很多收藏家来联系我们,要收藏成套的西泠印社名家创作的印谱。虽然西泠印社的名家润格不菲,但是收藏家还这样说:“我付的润刀费连印石钱都不如呢!”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篆刻市场的潜力和升值空间都很大。西泠印社,还有北京匡时拍卖的印章专场,都是在为篆刻家提气,在为篆刻市场的开拓和提升做贡献。西泠拍卖的篆刻专场有西泠印社作为后盾,会越来越精彩!
印章的收藏前景我极为看好。
谷:作为一名青年印人,我了解到很多青年印人非常高兴西泠印社的入社途径有了这样的改变,以前高不可及的西泠印社离年轻人一下子近了。你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同时社会上也有一种担心,作为年轻人,在学术和创作上都不能望老社员的项背,这样的考试入社会不会降低西泠印社社员的整体艺术水准?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西泠印社是百年名社,历史悠久。它有自己很特殊的地方,比如它的社员是从来不退休的。这样就使得西泠印社在运作上不能生搬硬套像文联和书协的模式。早期的西泠印社还是一种文人雅集的形式,当时也没有过多的人要来参加西泠印社。原来的西泠印社机构比较松散,有理事会是后来的事,原来就是雅集的形式。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大家都觉得西泠印社社员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招牌,很多人都要求加入,我们原始的入社方式就跟不上时代了。原来西泠印社的入社方式主要是推荐。当年沙孟海先生力荐蒋维崧先生入社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老前辈的高风亮节。但是这样的方式由我们这一辈人来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吸收新社员的面比较窄,限制了西泠印社的社员地域范围和影响范围;一方面也容易在推荐的过程中滋生一些问题,所以入社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原有的推荐入社仍然保留,作为入社方式之一,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篆刻名家。考试入社是新增加的途径,主要为年轻的印人提供一条竞争入社的途径,为西泠印社补充新鲜血液。还有一条特邀入社的途径,主要是针对个别元老级的人物和名流比如山西的文字学家、篆刻家张晗先生,他提出想参加西泠印社,我们欢迎,并且要邀请他进来。西泠印社的定位为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名家之社,推荐和特邀要对应其中的至少一条。
至于你提出的“考试入社会不会降低西泠印社社员的整体艺术水准?”社会上包括西泠印社内部也有这样担心。我认为,任何一个社团都不可能只依靠名流,一个人今天不是名流不等于以后不是名流,在西泠印社都会成为名流。我当年加入西泠印社的时候只有二十出头,刚刚大学研究生毕业,不是也进来了。只要是有能力公平竞争进来的,我们都应该认可。西泠印社不是只有几个名流在孤山上喝喝茶、聊聊天就可以了。西泠印社的社员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要包括诗书画印。启功先生当年出席西泠印社活动的时候,还有人对他说:“你又不刻印章,来这里干什么呢?”对社中同道如此冒犯,实在过于狭隘和缺乏礼貌。所以说,西泠印社不能太狭隘。再者,西泠印社应该有老中青各代,通过考试入社,吸收新生力量也是西泠印社发展所必需的。
到目前为止,通过考试入社的年轻人大概有20多人,他们降低西泠印社的活动水准了吗?没有!而且参加西泠印社之后,他们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艺术团体中受到影响,水平逐步提高。所以,不存在考试入社降低西泠印社水准的问题。前几天还有报纸呼吁西泠印社吸收社员到1000人的(笑),我也不赞成这样不切实际的冒进。
谷:西泠印社是一个顶级的多少又特殊的艺术社团,它和政府到底是什么关系?
陈:西泠印社是政府主管的艺术社团。
在中国现在的社会状态下,纯民间的社团是很难持久的。因为要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活动,人财物的条件,甚至外部的支持都要具备。有人曾经举过沧浪书社的事,但是沧浪书社也是靠苏州文联的支持才发展起来。熟悉西泠印社社史的都知道,西泠印社社址在建国后已经交给国家。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面支持恢复西泠印社的话,西泠印社早就消亡,成为历史了。正是依靠政府的支持,西泠印社才能够发展至今。包括文革后西泠印社召开社员大会,恢复活动,政府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是一个纯民间的社团,在那时候连个会都没有条件开,遑论发展?西泠印社不是像一些人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民间社团,它是政府主管的,是杭州一个百年的文化品牌。政府和西泠印社有着非常好的分工,凡是艺术上的活动,都由印社社长会议决定,然后由政府来组织力量运作实施。西泠印社这些年组织了这样多的活动,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就像上次西泠印社100周年社庆,整个杭州都是西泠印社的旗帜和标志,产生了空前的宣传效果,一个民间社团可以做到吗?我们一场大活动,几百万的经费,一个民间社团能做得到吗?政府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但是从来没有影响西泠印社的艺术活动,西泠印社的艺术自由没有受到任何干预。所以,那些批评西泠印社官方化的言论都是无视事实的,要么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要么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批评站不住脚,不值一驳!
谷:上次西泠印社100周年大庆的时候,吸收了50名社员,那么今天会不会再这样大批地吸收社员?
陈:这个问题社长会议还没有研究过。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逢五逢十的大庆可以多吸收一些。现在,申请加入西泠印社一二十年还没有批准入社的人有一大批,对于这些人应该有所交待,所以有人主张逢五逢十应该多吸收一些。但是也有反对的,主要是说西泠印社100周年以前的3年都没有吸收社员,如果把这批社员按3年平均计算,每年也就是十几个人。而100周年之后一直正常吸收新社员,所以没有必要在今年大批吸收社员。这个问题要由社长会议最后决定。
谷: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的宣传语:“金石其坚,贞珉永志;印灯传焰,日月光华。”饱含着对印学的无限深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不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请问您此刻的感想。
陈:作为西泠印社的一员,能够躬逢其盛,能够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是我人生难得的机遇和幸运。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争取在今后做得更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我对西泠印社的工作,只有感恩的心情,百年来五六代前辈经历了千难万险,使得印社发展至今,不从事西泠印社的具体工作是很难体会到他们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和艰难困苦,当然就更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难能可贵。
面对新的局面,西泠印社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当年西泠印社创社四英创办西泠印社,把吴昌硕从上海请来当社长,以及以后历次停顿后的恢复,都是充满了创新精神,都是在做前人没做过的创举,他们坦然地走过来,创造了印社的百年辉煌。我想,今后的发展也是这样!
谷: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预祝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圆满成功!
陈:谢谢!也请您转达我对读者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