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书法漫思
我在想,假如没有据说是发明了毛笔的蒙恬,我们至今会不会一律都用圆珠笔写字?假如没有集造纸技术之大成的蔡伦,我们会不会直待西方发明了电脑才……?不然我们的双手,在漫漫一两千年中将缺少一种最具文化品位的功能。
所幸那样的危机毕竟没有发生,这才成全了李斯、程邈、钟繇等书家;尤其是成全了书圣王羲之,在当时江北刀丛漫长而相对安定的长江南岸,写下了千古啧啧的《兰亭序》,逗得三百年后的“天可汗”唐太宗也寝食不安,由于爱之过切,据说在他临终时采取与帖同穴入土为安的绝招,为后世创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为了这出神入化的象形文字,张旭、怀素舞起了笔端之下的“墨带艺术体操”,颜真卿及其虔诚的效法者们垒起不用砖石却比砖石结构更流传久远的“风骨长城”。而米芾、董其昌在刚柔相济中又变幻玄机,墨色的线条在史书的行间圈圈点点,跨过了八股文的高栏,穿越改朝换代的硝烟,该留下的大都留了下来,该为人称道的一直为人称道,而不论这些挥毫者留没留下画像,更遑论有没有玉照,人们却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揣摩他们的风采,甚至绘其肖像;至于是否肖似,观者均不过于计较,宁可信其似,而不愿妄加贬疑。譬如,既然米芾号称米癫,那么必然是一路癫狂,形神飞扬之至就是。
在古代,人们在评价书法的神韵及功力的同时,总是习惯伴随着对书家的品行加以审度。最突出的是唐颜真卿在抗击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中坚贞不屈,而为人视其气节与书法并重。而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因是赵宋皇族却以身事元,尽管其书法亦受推崇为一体,但结合气节综合考量,似乎多少打了些折扣。再如明代晚期的松江董其昌,世传居家时与其子欺压乡民,好像在审视他的书法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也对此君多了几分负面感觉。更有甚者,据传南宋巨奸秦桧诗词书法均有相当造诣,却就是因有勾通金邦残害岳飞等不赦恶行,其书法竟一无留传者。
毫无疑问,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考场中除了文章的较量外,书法也绝对是不可轻忽的。我国科举史上的唯一流落到宫禁之外的状元卷,是明万历年间的籍属山东青州的赵秉忠(公元1598年中状元),我看过这份状元卷的复制本,两千六百四十字工整优美的楷书无一涂改者,这样的思路、这样的书法功力均非常人所能及。我因此又在想:今天所知的当年屡试不第而后来成为某个方面名人的赴考者,除了考官的不公、考生所表达的思想不合上意等因素之外,其中有的有否在书法方面尚有某种欠缺或涂改而影响视觉等原因?当然,后者只是一种猜想。
在中国,也许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历代帝王中为数不少的具有不浅的书法功力,个别的还有独特的创造哩。一般人的着眼点多半倾向于雄才大略、有作为的君王,这方面的书家当然并非个别,人所周知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等人在书法上都堪称一家;但在功业上并无大建树,甚至腐弱无德的帝王,也有可能在这方面颇有造诣。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向为不少人所称道;他的儿子宋高宗赵构其实也是书法高手。前年笔者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赵构的书法真迹,如单从功力上讲,实在不比对其父印象差。尽管这个偏安江南贪图享乐的南宋第一任皇帝在诸多方面乏善可陈。
书法作为典型的国粹,其影响也早已深入民间,甚至穷乡僻壤。我小时候在老家,听大人们讲,我的一个大表哥找对象,还是半自由恋爱。而女方之父却要考核一下他这个未来的女婿毛笔字写得咋样。为此,他耍了一个小花招,由其女儿将对象请至家中,以为其小女儿写书皮为由进行“考核”。结果我的大表哥的毛笔字未入那位当过国民党团副、眼光严酷的未来岳父的法眼,对其女儿施加负面影响,差点搅黄了一门亲事。就连我上小学时,还赶上一段重书法的时期,一般家长和老师在看待学生未来有否“造就”时,毛笔字写得怎样至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记得有一次,当在东北谋生的父亲回得家来,不问我的语文和算术课成绩,单单要看我写的大仿和小楷。这还不算,他还逼我将邻居一位同学的大仿本要来供他比较,结果他认为那同学写得比我好,因此将我“撸”了一通。要知道,在这以前父亲是极少批我的,这足以证明,我们那地方书法遗风之盛。
在我的记忆中,顾不上重视书法的是开国前战火纷飞那几年。至于“文革”年代就不必说了。近年来的和平岁月中,重视书法之风又在社会生活中抬头,直到今天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墨色线条正在雅俗群体中游走。当然,有时是在熏染一种融融古意,有时又是在展示一种有身份的时尚。不消说,那种科举进身的动因已经永远不复存在。
在大市场的喧嚣中,书法也没有绝对成为距离的观客,它在散溢着不俗墨香的同时,在价格观念上也没完全超然。在极少数大腕手中,价格超过了京、沪黄金地段房地产。一般是论平尺,乃至按字儿;比较便当的方式是,有时夫人在门口收费。
但有一种盛况是值得称道的,即书法在中国土地上空前的普及效应。尤其是在各地的离退休老干部(还有许多“老年大学”)中,羊毫和狼毫挥成了龙飞凤舞;兴奋处,墨汁溅在长寿眉上,端砚挤得骨灰盒远远退避,书法由此被赋予养生怡情的新意。一年四季,室内充溢墨香,胜过了传统的岁寒三友。
书法早已不再是士大夫与某些“寒士”的专属。在一些群众性的讲座中,我们还能听到莘莘学童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书法又称为法书,是汉字的书写法则。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方法。譬如执笔……”
这声音还不乏稚气,却又那么认真、执著。在我眼前,仿佛流淌着一条条溢着墨香的小溪,从两千多年的源头而来,向中华文明的新天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