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书法刷新个人纪录
除了张充和的一字一画,此次西泠春拍“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沈从文的书法,这些作品大多是沈从文信手而写,首幅《郁林诗草》尤为精妙。所录诗什为其“六三年旧作”,末注称,“时丙辰春天,寒气颇逼气,解冰似尚待时日”。丙辰为1976年,正厄难多舛岁月,先生所云,亦有感而发。款识:“从文习字赠四妹”,很多条幅都有“充和四妹”的上款,如:“四妹为磨墨换笔,病后月初次试笔”云云。或因张充和与沈从文的特殊亲情也是这些作品吸引人的一个亮点吧。
张充和曾与沈从文是同事,她的三姐兆和嫁给沈从文,她亲切地称他“三姐夫沈二哥”。
沈从文16件书法全部成交
沈从文是近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由小说而转向文博,从事服装和文物研究。张充和说:”沈二哥最初由于广泛地看文物字画,以后渐渐转向专门路子。”又说“有人说不写小说,太可惜!我认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可谓知者之言。李辉说:“在现代文坛,会绘画的作家不乏其人,但像沈从文那样精于真伪鉴别的,大概寥寥无几。”(《沈从文画传》)
沈从文对书法的钟爱可以说是其旧学底蕴和他艺术性情的真实的流露,更体现了他的才华。对他的书法,我们不必要去以一个职业书家的标准一点一画的去品读,通过他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化人的学养、性情,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审美的品格,更可以寻绎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一种真实的文化形态,这或许正是文人书法的一种魅力所在。在这次专场,沈从文的16件书法作品无一不被收藏家所热捧,高至50余万元,最少也得十几万元成交,可以说创出了沈从文书法作品的最高价。
为张充和书《崔瑗草书势》
和首幅同样拍出高价的是“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图录上的“封面作品”,1978年为张充和所书《崔瑗草书势》条幅。自“四妹”远去美国,二人阔别已近三十年,其间音信渺茫。三十年后的中秋重逢,追怀远昔,慨叹莫名。故此书之侧有近千字跋文,即兴所作,笔下有万千思绪,无端情怀。回忆四十年前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曾书此作初次卖字济助学生,四十年后“才知其中一幅为湜华留下,”乃叹“事事物物毁去老多矣,当时所有熟人亦先后同成古人”,“忆及过去四十年种种,深感此难得友谊之可纪念,”正是这份难以释怀的情感,沈从文又再次书此以赠四妹,并深情地记下这般感慨。可以说沈从文书法的魅力,乃是文化之魅力。
书法收藏追求个性化
随着收藏领域的健康与成熟,审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品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他们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捧那些“书法官僚”们的字,当人们对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有认知,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也愈来愈纯粹,这是一种对书法文化和书法本体的自觉,也是收藏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事实上,真正依然留在书法视野的莫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书法的职业化显然是书法生命的衰竭。随着“五四”新学渐起,旧学渐衰,书法和旧学一样在现代工业化的情境下被渐渐地卷入潮流的深底,奄奄一息。平心而论,书法到沈先生这一代文化人,已是强弩之末,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看到那份旧时文人的品位和情怀,而这种品位之于今日已恍如隔世。
今天的人们如此追捧沈从文的书法,可以说,不止是表达了对这样的一位文人仰慕和追怀,更多的是通过他的墨迹试图穿越那个岁月,去感受一个从“旧学”时代成长起来的读书人对文化传统难以释怀的深情。他可以不被今天的理论家们所炮制的人云亦云的书史所“收编”,但他的书法自有的文化魅力将不会被湮灭。他那融入汉隶简帛笔意的章草,恣情洒脱,质朴遒丽,流溢着烂漫的天趣和雅逸的书卷气息,让我们无法回避地想起他笔下的文字。
沈从文说“我不会画画,可我想用文字在作品中画”(李辉《沈从文图传》)这种审美意境融会贯通,乃是一种化境,表现了沈从文在艺术上的天赋。而当你阅读他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那时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的文字,会更觉得收藏他的一纸墨迹是多么的有意义,因着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文化的一种追思怀想,去撷取一瓣文化的心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