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汉字演变
3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不信可以到康熙大字典中去查一查,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恐怕连真正的国学大师也读不准确,更别说释义了。
而从简化字产生之前的文字历史来看,有许许多多的文字已经在文人日常使用、书法、官方文告之中得到流通。一味将简化字指为解放后的文字改革而产生,恐怕也是一种以偏概全。人们可以问一下当初的汉字简化专家以及档案历史,简化字的产生并非凭空生造,而多半是从民间、文人之间已经流传的简化写法中借用而来,那么,凭什么说汉字简化没有民族基础、文化基础?
如果再将汉字简化拿回到历史当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然后就统一了文字,这一大功劳,恐怕是任何文人任何帝王都无法与其比拟的。中国如果没有汉字的统一,恐怕也就没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的历史岂止就会改写,而是很可能不能延续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专题片专门介绍过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较之欧洲诸国的文字来说,汉字维系了民族的统一,而拼音文字则没有这种认同感。而秦始皇统一文字,恰恰就是一种革命性的简化。要知道当时六国文字是五花八门的,刚刚从甲骨文中脱离出来的文字,亟需这种历史性的简化,又如何现在对简化汉字翻白眼呢?
随后的历史中,汉隶是一大变,楷体更是成为正书,包括行书草书在内的书写方式,都企图将汉字书写简略化,又怎么能说简化不是历史的潮流呢?
“无心之爱”的例子,只能说明一种文化的浮浅。在汉字演化的过程中,去掉了类似偏旁部首的例子多得是,无心又咋样?照此办理的话,口有是不是还要多写出个“牙”字来?无牙之口么,岂不更荒唐?甚而至于还要长舌头,也添上个舌头?岂有此理!“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但台湾反而在向大陆看齐,有报纸旅行社都在使用简体字。放眼全球华人媒体,大多数也在向简体字看齐,哪里有什么“有利于两岸统一”之说?
繁简之争,本不必争,现行简化字至少可以使用一百年。简化字的产生不是脑残的结果,而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如果要对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一分为二,只是在将来的文字演变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汉字的美感、美术感、结构感、象形感,不能一味的不讲科学地去简化,如果没有头脑的去简化,汉字很可能会滑向字母文字、拼音文字。
总之,简化字回到繁体字,是一种文化的逆潮流,对国人无益,对华人无益,对文化更无益,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