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既要“板桥体”也要“隶书”“楷书”
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习书法,反复临摹名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后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遂摸索把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技艺,终于形成独具一格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之“板桥体”。昨天上海高考,语文考卷要求考生根据上述文字材料写作文一篇。
早报评论员系书法门外汉,且无心参与高考,对高考作文写什么并无兴致。但上述文字还是激发起早报评论员写一篇以“创新”作为思考主线贯穿始终的高考作文。
循着“创新”思路,首先想到5月1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推进“两个中心”(金融和航运)工作会议上,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讲到,“要处理好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5月12日《解放日报》)
早报评论员联想到前不久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以及市委市政府把当前上海主要经济工作归纳为狠抓“6+3”,其中的“6”之一,正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继而又联想到沪上媒体最近的一则报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现有48只国家一类创新药已出成果,产业化只差“临门一脚”……
全球金融危机,提前引爆上海积累多年的发展困局。今年一季度上海GDP表现不佳,然而,当下的不佳还只是危机之表象。按原有发展思路,在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告一段落后,上海如果没有强势增长极,那么后续发展很可能难以为继。换言之,上海这些年依靠房地产、证券市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周边及长江中上游兄弟省市“转港贸易”为主要经济增长极之增长模式,面临着调整压力。
何也?不妨作个简略分析:房地产业如何增长?证券交易大起大落且盘子偏小;武汉至南京沿江铁路、江苏沿长江两岸高速公路、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江通道、再辅之苏嘉乍高速公路“接驳”,形如一个横卧的“V”字,将南通、长江江苏段及宁波舟山港群连成一体,这意味着上海的“转港贸易”发展速度势将受到影响;至于市政基建则不可能长期“超大规模”。故,未来可见的变局将使上海重新审视并调整现有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自2003年以来,早报始终围绕“上海困惑”作观察思考,结合不同新闻事件,前后从不同角度撰写数十篇社评,强调上海“调思路、转模式”之紧迫性。自去年初,因发展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上海终把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上海迅即出台一系列“救急政策”。伴随密集而重点突出的一系列调研,到前不久“十八条”应运而生,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被高高举起。毫无疑问,这样的“调转”方向正确,极有必要,乃明智之举。与此同时,上海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近期“两个中心”建设“政策包”之原则框架落地,南汇并入浦东,关键时刻中央非常之举力挺“上海信心”。
然而,“两个中心”均系中高端服务产业,要想成为上海经济强势增长极须长期努力方可见效,就上海眼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门类覆盖面偏窄、高科技产业青黄不济之现状,中央赋予上海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原则性政策即便迅速细化,服务对象也明显不足。由此,从眼前到长远,从救急到平稳转身,上海各区及市级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尤其是有一定发展前景、目前已具备相当产业基础的龙头产业,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已经颁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统一认识、统一意志、集中精力、集聚现有资源,形成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两轮驱动、二产与三产同步推进的发展新局。
制订政策虽说须解放思想开道,终究相对容易。政策颁布后如何落到实处至少落实其一大半,却因涉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之取舍而困难重重。如何打破政策落实“上急下急中间不急”的“肠梗阻”现象?一段时间以来,沪上媒体尤其是“990早新闻”,一直对政策落实情况作跟踪报道,披露了各种版本之“肠梗阻”现象。根据以往经验,我们要补充强调的是,沪上媒体的披露性报道终究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实际情形可能更不容乐观。由此,就打通“中间层”,在思想解放环节、政策落实环节、项目选定环节、排除障碍之问责环节、严肃政纪之处罚环节,敢于创新和推出上海自己的“板桥体”实乃刻不容缓。惟此,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上海方能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