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物不需要再回来?
“这些箱子我都不动,有朝一日,我把这些文物全都装回箱子里运回北平去。”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第二任院长秦孝仪接掌院长职位时说的话。他说的箱子,是从1933年以来,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部分文物南迁辗转到达台湾的一路上,装载文物的木头箱子。
导演周兵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正在为拍摄纪录片《故宫》收集材料。再次担任总导演,拍纪录片《台北故宫》的时候,周兵就把这句话用到第一集的解说词里。
拍《台北故宫》前,周兵很认同秦孝仪的理念:“这些文物一定要回到北京故宫。”
拍完《台北故宫》后,周兵改变了想法,这一点他自己也始料未及:“我感觉这些东西,真的不需要再回来。”
2009年1月12日晚间时分,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每集45分钟。周兵任总导演,胡骁任总撰稿,拍摄、制作团队沿用《故宫》原班人马,讲述方式也基本沿用《故宫》的体例,依照文物类别分集娓娓道来。
92%文物来自北京故宫
2006年,九州音像出版公司专题部副经理胡骁,联系上纪录片《故宫》导演周兵,希望他拍摄“一部详细地向大陆观众介绍台北故宫的纪录片”。周兵第一反应:开玩笑吧?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1965年建成,秉承了中国传统宫廷的建筑风格。馆藏文物65万件,其中92%的文物来自于北京故宫的旧藏和遗存,尤以宋元书画、宋代五大名窑、清代珐琅彩瓷等藏品著称。
相对于“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定武兰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这些书法作品,最为大陆观众知道的,恐怕还是毛公鼎、翡翠白菜、肉形石这三件宝物。在台湾,这三件也被誉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周兵几年前为中央电视台拍摄《故宫》的时候就联系过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希望能过去拍摄“台北故宫”的馆藏文物。那时正是陈水扁上台主政,台北故宫院长林曼丽也倾向“台独”,没理会周兵的要求。周兵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通过电话、熟人跟台北故宫联系,最终还是没成。
《故宫》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讲到台北故宫的藏品时,只是用了从台北故宫处购得的10张馆藏文物照片,比如《富春山居图》,简短地说这些东西在台北故宫,“点到为止”。
胡骁所在的九州音像出版公司暨九州文化传播中心,是国台办下属部门,一方面要配合对台宣传,另一方面也从事文化交流,进行商业活动,比如投资拍摄赵薇主演的《京华烟云》,销往台湾,“其实也是在台湾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九州音像很早就有向大陆观众介绍台北故宫的打算,即便不是对台宣传,“也是天然的好题材”。台北故宫馆藏的近65万件文物精品,大陆观众近60年来大都只是“听说过”。就像传说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更多人只是从图片上看过大概。对于九州这样专门负责文化交流的机构,胡骁认为是特别大的遗憾。
胡骁对“海外文物追索会”颇有微词,他不认为有必要通过起诉这种方式来追回文物。“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什么非要追回呢?追回来了谁还会认同你呢?”胡骁接着强调,“从历史上,中华文明就是远播的。”
而且,从北京故宫流散出来的文物,不光只是在台湾,中国很多地方也都有,全球更多。纪录片里,周兵还让人做了一个动画地图,用箭头来表示,北京故宫里的文物都流散到哪些地方。在上一部纪录片《故宫》里,他还曾经专门用一集的篇幅来详细讲述故宫文物流散的历史。除了台北故宫,像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也都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
是不是这些地方也都要把文物还回北京故宫呢?“大家只要好好地保护它、研究它、传播它,就挺好。”周兵这么认为。
怎么好意思要回来?
周兵拍摄台北故宫的意图并不复杂。拍摄完北京的故宫后,自然会想接着拍台北故宫,“这两个故宫的历史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宝贝,这些宝贝是怎么回事。很简单的。之外就是胡骁他们想的事了。”
最终确立的拍摄方案,一是讲台北故宫的历史,二是讲里面的文物精品。出于个人兴趣,周兵又在大历史中,掺杂了一些“有生活质感的东西”,作为“配菜”。
比如1948年,北京故宫和南京中央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开始被运往台湾。同时期,台湾人最关心的话题是缺电。而那时台湾出版的《中央日报》,还每期都有“星座”的话题,讨论诸如天蝎座这个月运势如何。
《台北故宫》还采访了台湾不少非专业人士,讲台北故宫对他们的影响。比如方文山,据说他对瓷器颇有研究,就请他来谈瓷器;比如周杰伦,来谈“青花瓷”;比如桂纶镁,请她谈小时候去台北故宫的印象。
纪录片《台北故宫》中对台北故宫的定位,是“台湾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基地”。在周兵看来,台北故宫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台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台湾人的文化、生活完全是融在一起的。“怎么好意思要回来?”
据周兵介绍,在台北故宫的展室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父母给小孩子讲诸如《花气熏人帖》是怎么写的、毛公鼎有怎样的历史,也时常可以看到打扮特别入时的年轻人,神态专注地品味一件件藏品。
在台北其他地方,周兵也屡次见到台北故宫的痕迹。比如台北桃园机场,会有台北故宫的宣传画,有专卖台北故宫纪念品的小店铺;商场店铺里卖的液晶显示器,有的背面是一幅中国传统绘画;台北正在修建的自强隧道,入口会有钟鼎纹饰,而拱顶将成为怀素《自叙帖》的展示地。周兵听说那里原本是打算放一幅画,怕大家看得太入神容易出车祸,就改成书法。
周杰伦对台北故宫的童年印象,是那只橄榄核雕小舟,小小一枚果核里除了雕花,居然还有好几个人物,“怎么可以这么厉害?”
台湾著名的现代舞大师林怀民,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更是从宋元书法获得舞蹈的灵感,创作了《行草》三部曲。林怀民曾对记者说,在台北故宫看了那些大师们的作品,真的感到那些情感透过时空,打动我们的内心。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怀素的《自叙帖》,这些东西慢慢地累积出一些感觉,觉得书法完全像在跳舞,因此就有了《行草》三部曲。
为这部纪录片,周兵摄制组采访了林怀民。“林怀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是披头士的音乐,但到一定岁数后,他突然发现,中国文化很好。”周兵说,“我觉得,不是说对台湾所有的文化人都有这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肯定存在,就像存在你的基因里头,说不定哪天就冒出来了。”
相形之下,北京故宫对大陆观众的影响则没那么明显,它更多是来北京不得不去的一个“游玩景点”。
台北故宫也不让随便拍
对于纪录片《台北故宫》,周兵最大的遗憾听上去有些荒诞。他们没能进到台北故宫展厅里面拍摄。但是,这已经算是大陆电视台、摄制组迄今跟台北故宫最亲密的接触。
作为普通观众,周兵进入台北故宫展厅欣赏文物没受到任何阻碍。他跟胡骁第一次去台湾时,正赶上台北故宫的“大观展”,展出宋元书画,其中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和宋徽宗等人的书法作品。一下看到那些最顶级的艺术作品,“而且很多”,周兵连续5天每天都去看。
但周兵的摄制组最远只进到花园,在里面晃荡拍了一些镜头。片子里用的台北故宫内部展厅以及文物的影像,实际都是从台北故宫买来。
这导致之后周兵跑到台湾各大电视台和影像资料库里挑选影像时,看到台北故宫地下库房的一段录像,他“非常激动”。那是台湾华视电视台在1980年代拍的。“一道道的门打开。”周兵用手比划着。
虽然胡骁跟台北故宫的人员私下关系不错,但一说到台面上,总还是有诸多不便。“在一个相对来讲不太接受你来拍摄的地方,你拍摄了。我只能是讲到这一步。”胡骁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本身对文物的提件拍摄管理非常严格。它自己想拍也得经过层层申请。台北故宫馆藏文物的现有影像,也是台北故宫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才完成。“就像我们的北京故宫,也不让随便拍。手续特别难弄。”
摄制组四进台湾,要拍摄文物途经的地点、当年的当事人以及研究这些文物数十年的台湾专家、学者。
且不说雾峰乡北沟村在“9·11”台湾大地震后物是人非,要寻访当年文物迁台的亲历者也并不容易。摄制组费尽心思才找到3位还健在的亲历者——索予明、昌彼得、高仁俊,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已经85岁高龄。
当年随船押运文物的漆器专家索予明现在已经90岁了,双目失明。1949年1月30日前,他是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之后随船来了台湾,再也没有回去过。
胡骁问他将来的心愿,希望台北故宫往什么方向发展。老人回答,有朝一日,回到大陆去,故宫的文物还回到北京故宫,中央博物院的文物还是回到中央博物院。
跟这些老人的情怀一对照,台北故宫前任院长林曼丽在任时把那些文物箱子扔了,这让周兵相当气愤。“倒不是非得用箱子把文物运回来。而是那些箱子本身就成文物了,至少得留一些,来作为对历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