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画展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荆楚墨象——湖北书法篆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书法热线 发布者:杨疾超
热度1893票 浏览41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2月03日 10:28

健笔挥奇诡 狂墨兴波澜
——湖北中青年书法状态之我见

杨疾超

        新时期湖北书法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创办了中国书法专业第一报《书法报》;二是由美学家刘纲纪先生发起的书法美学大讨论,并形成热潮。在中国当代书坛,这两个重大事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书法报》的诞生,不仅延揽了一批专业人才,而且不断地推出了湖北书坛新秀,世人最初对湖北书法的了解是从《书法报》开始的。而书法美学讨论风气的兴起,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书法研究新领域,湖北作为发源地,自然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书法研究的兴趣,逐步形成湖北书学研究的基本力量。毫无疑问,湖北成为当代中国书坛研究与创作并举的一个重镇,为何这样讲呢?这体现在一大批中青年创作与研究人才的成长,他们用成果向人们证实了非凡的创造力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已成为当代书坛的中流砥柱。

        评价新时期湖北中青年书法的发展状况,我想主要应从文化的传承与地理环境两方面来考量。从文化传承来看,湖北是楚文化发源地与中心地,我们无法消除楚文化对湖北人的影响与作用,而这种影响已深入到楚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言谈举止、文学艺术、社会意识等,在不经意中显露出来,楚文化所崇尚的天真、浪漫、瑰丽、奇想、狂逸的精神,在当代湖北人的书法之中亦不难发现。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湖北书风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东西南北的交汇之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会让这里充满无穷的变化,因而这也造成湖北不会形成稳定而鲜明的地域书风。既没有北方诸省对“碑”的崇尚,也没有南方诸省对“帖”的青睐,而却能融通碑帖之长,“骨”、“韵”并举,“雄健”与“温雅”相兼,加上楚文化中的几分奇诡,便构成了湖北中青年书法追求最重要的审美趣味。

        湖北中青年书法整体水平是在以展览、比赛为中心的当代书坛而得以定位的。展览是中国传统书法(如对联、楹联、中堂、扇面、条幅等)的展示方式的延伸,即变分散为集中展示,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效应,为广大书法家提供展示作品的重要平台,尤为中青年书家所喜爱。比赛是将古人书法品评模式加以运用,依据评审机制对征集的作品进行评定,从而确定书家的艺术才华、艺术品位、艺术价值。正是有了比赛与展览,湖北大批的中青年书法才俊脱颖而出,为当代书坛所瞩目。纵览湖北中青年书法发展历程,我们大体上可以勾勒出其价值取向、风格特色的基本脉络,主要表现在:

        其一,取法多元。湖北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楚简帛书法资源,然而这只能是湖北中青年取法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因为有了这种资源,上可溯殷商甲骨、西周金文,横可窥六国文字书法,下可寻中国书法发展脉象,秦篆、汉隶、晋楷、北碑、南帖、唐法、宋意、元人姿态、明清诸调。此外,湖北各地还有一些重要资源:荆州出土的楚简、武昌的李邕、黄州的苏东坡、襄樊的米芾、宜昌的杨守敬、鄂州的张裕钊等,皆成为湖北中青年书家取法的对象,既有书法的正统,也有书法的旁流,有取法一途,有融合百家,他们按照自己的趣味去选定所师法的资源,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其二,个性鲜明。清人刘熙载曾云:“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斯言在湖北中青年书家身上得到极好的印证,湖北人最有个性,极富独立精神,自古皆然,这种个性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于具有无限创造力的中青年书家而言,则尤为突出,他们既不落古人俗套,又与时代拉开距离,在历届“国展”、“专项展”中,湖北书家获奖及入展人数虽差强人意,但他们用艺术彰显了自己强烈的个性,表现出“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与意识。鲜明的个性势必带来艺术风格多样化发展,这恐怕是湖北中青年书法颇为显著的特点。

        其三,妙趣恣生。众所周知,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主干之一,是南方文化的代表,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正在楚地,而处在楚文化的中心区,湖北受道家文化影响更深,至今依然。而道家文化所推崇的“道”把书法引向了哲学境界,从此,书法与天地合而为一。对于这一点,湖北中青年书家别有会心,他们视书法不止一技,而为至道,因而在他们书法中表现出来的是玄理妙道,书法所担当的是对道的弘扬,他们用智慧在书写,融妙趣、理趣于笔趣、墨趣之中,他们的作品无不充溢着令人味之不尽的趣韵与玄妙。我们虽不能说所有作品都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他们已经在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其四,浪漫飘逸。在楚文化因子里,除了道家文化外,还有更具楚文化特色的楚骚文化,无论是庄子的汪洋恣肆,还是屈子的瑰丽奇想,使得楚文化中充满了一种浪漫飘逸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从《庄子》、《楚辞》到汉赋到李白的诗到苏东坡诗文书画到“公安派”文学,一直到现在绵延不断。在当代湖北中青年书法中无不显示出这种气质的存在,这体现在他们在用笔、用墨、结字、布局等采取超乎常人想象的方式及手段来追求出其不意的书写效果,给观赏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浪漫飘逸还表现在不拘古人,不落尘俗,对书法超妙境界的探寻。在刚健中表现婀娜,在沉着中表现痛快,在凝重中表现潇洒。

        其五,质文并重。与传统的北方书法重质、南方书法尚文不同,湖北书法表现出另一种审美追求,这或许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所致。处在南北交汇之地的湖北,可以执两用中,可以兼融南北,尤其是在今天大开放与流动的社会里,虽然地理的因素在日渐弱化,但传统的惯性似乎难以改变,南北书风的差异依然存在。而当代湖北中青年书法在调和南北书风中则独辟蹊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将北方的“朴拙”与南方的“绮丽”,北方的“风骨”与南方的“秀韵”,北方的“雄健”与南方的“温雅”,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精致”等融为一体。这种质文并重的创作理念在湖北中青年书法中得到极好的表现。

        其六,狂放奇诡。说到“狂放奇诡”,作为湖北中年青书法最重要的特色,是不得不说的。“狂怪”成为湖北人的代名词,这“狂”在楚国建立之初就表现出“不服周”的精神,楚狂可列出一大串名字:接舆、庄子、屈原、宋玉、怀素、三袁等,而那些一入楚地便狂放者更是不计其数:李白、苏轼、李贽等。而李白那句诗“我本楚狂人”更是以楚狂自居,以楚狂自耀。而“奇诡”则说明湖北人多变、善变,喜欢变动不居,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正是这种“狂怪求变”的性格特点,在当代湖北中青年书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从不迷信经典与权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大胆地质疑甚至颠覆传统。此外,他们对自己也不自恋,常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不断地在否定自己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狂放不羁、奇诡多变的艺术祈尚。

        上面,我们从六个方面对湖北中青年书法特色作了概括性的评述,接下来作一些具体的说明。

        此次晋京展所展示的湖北中青年书法作品,是经过书家精心创作,通过反复遴选而产生出来的,较全面和较好地反映了湖北中青年书法发展水平与状态。中青年书法群年龄跨度在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尤以50年代末与60年代出生的书家为最。大致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一是组织型书法篆刻家,如刘永泽、葛昌永、昌少军、兰干武等。

        二是创作型书法篆刻家,如铸公、夏奇星、周德聪、陈新亚、叶青峰等。

        三是学者型书法篆刻家,如张天弓、杨疾超、孟庆星等。

        四是获奖型书法篆刻家,如邹家喜、罗群、龚勋、程迟生、李相国、游义云、虞立新等。

        女子书法家代表有张秀、杨晓琳等。此外,需要提到的是工作在外地的湖北籍的书法家代表如胡抗美、曾翔、王道国、陈志平、丁正、方波等,他们或在创作上或在学术上对当代书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们作品的分析,因篇幅所限只好留给观者来作评判。

        湖北中青年书法篆刻经过30年的发展,书法篆刻社团组织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社团,除省书法家协会外,譬如湖北省青年书法家联谊会、湖北省书画研究会、湖北省文联书画研究院、东湖印社、涌劳印社、青溪书画院、松风印社、武当印社、屈岭印社、邮电书画院、南纪印社、汉上堂、中流印社、聚艺厅、书法村等,地方书协如武汉、宜昌、黄石、黄冈等。这些社团组织吸纳了大批书法人才,其主体是中青年俊贤,一些优秀书家分属几个社团,形成了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态势,这些社团为杰出的书法人才崭露头角,创造了极好的环境,其功甚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湖北中青年书法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技法、风格、学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提炼、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中青年书法家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顶:88 踩:11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1 (58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4 (508次打分)
【已经有605人表态】
82票
感动
71票
路过
72票
高兴
81票
难过
62票
搞笑
77票
愤怒
81票
无聊
7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