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建成的前前后后
历经十五载 夙愿终实现
——兴化建成《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的前前后后
2012年4月中旬,在江苏省兴化市建成的《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终于开馆了。此馆的建成,既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报答了兴化对我的恩情。
想当初,为报答南京二十三中学解困之恩,我走上收藏书画之路。1994年4月20日,我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展后向母校捐赠80幅书画,向省美术馆捐赠2幅名家书作,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上,我表示争取十年后建一座书画收藏陈列馆。
我是1958年由江苏省兴化中学转学至南京二十三中学,半年后参军。尽管已经离开兴化,但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常往返于南京与兴化,经常去兴化与老同学、老朋友相聚。我一直视兴化为故乡。正如大文豪朱自清先生所说:“在哪儿度过童年,就算哪儿是故乡。”
当我所收藏的书画具有了相当数量和较高档次以后,开始联系建馆。地点,兴化当然是首选。为了“投石问路”,我特地请所熟悉的兴化籍著名书法家周志高先生“牵线搭桥”。我与他约好于1997年3月中旬一个星期六,他从上海,我从南京乘汽车直抵兴化洽谈建馆事宜。当时接待我们的一位是兴化县政协王秘书长,另一位是兴化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彭国良先生。接待非常热情,但因建馆不是一件小事,操作自然要有一个过程。
1998年4月,我从岗位退休,除开始进行系列文章《收藏的足迹》写作外,穿插进行书画收藏,退休后三年,我跑了十多个省市,所获颇丰。
2002年春天,我独自前往兴化,打探兴化文化局对建馆的态度。时任文化局长施恂清先生和刘、赵两位副局长态度还算积极,当时就责成市博物馆李劲松馆长与我直接商谈,在商谈的同时,还写出了协议。第二年春天,“非典”流行,自然不好进一步讨论建馆事宜。直到2004年春天,我再次前往兴化,直接找宣传部长邹祥风同志要个明确的答复,邹部长召见刘春元副局长,刘局长答应与我联系。当年6月22日中午,刘局长打电话给我,以商量的口吻说:“王老师,我们准备给您肆万元出文集,给你陆万元出书画集可行?”我当时想,纸张可好可差。书画集可大可小,只要能出版就行,因而答应下来。想不到从此以后,兴化文化局如“泥牛入海”——再也没有声息了!
2007年10月26日,我应“蟹都”巴城镇人民政府邀请,前往巴城参加由老朋友、著名画家朱育莲先生捐赠385件青铜器、古陶器和古玉器建成的《玉峰古文化博物馆》开馆庆典。在中午宴会上,昆山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主任童伟宝先生向我敬酒时建议:“朱老师在巴城建文物馆,王老师也可以在巴城建书画馆。”在场的巴城镇党政领导态度也非常积极,我当时觉得,既然是为社会、为后人作点贡献,而兴化方面又不能确定,还不如趁此机会就在巴城建馆,因此答应下来。饭后与著名作家、昆山市文联主席杨守松先生进行交流,提出出文集、出书画集、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条件,杨先生认为要求不高,都没有问题,由他与巴城沟通。之后,只经过两次协商就签订了协议,于2008年8月建成了《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沈鹏先生题写馆名),了却我多年来的心愿。
我虽是淮安人,童年和青少年却都是在兴化度过的。而且兴化的土地养活过我:我父母解放前在大邹租地种田,因而“土改“中分得土地并耕种过;兴化的学校教育、培养过我:我一生读过六年书,兴化就占一半(大邹小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兴化中学,读完初二后转学南京,半年后在南京二十三中学参军)。我对兴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兴化对我有恩,我一直想报答,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所留存的书画藏品捐赠兴化,并继续努力,不断收藏,不断捐赠!
2011年初冬,我将留存的藏品名录带到兴化,与市文广新局取得联系,几位局长非常热情,欣然决定接受捐赠,并决定在市博物馆建立《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为此,我将自己所有藏品全部捐赠,并全力以赴,又收藏到几幅大家、名家书画作品也寄给兴化市博物馆。经过不懈努力,一座由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先生题签的《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在千年古城、施耐庵和郑板桥的故里——兴化“落户“了。而我这个夙愿的实现,已历经了十五个春夏秋冬!
戢耘轩主 王同宝 撰
2012年3月28日于古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