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国学大师饶宗颐:学问是最高财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香港文汇报
热度1258票 浏览62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7月24日 16:12

  “所谓学问就是继承人类整体的遗产,所以是最高的财产。”

  在与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及天地图书副总编辑孙立川的鼎谈集《文化艺术之旅》中,国学大师饶宗颐这样说。

  出身富裕之家的饶宗颐,在父亲遗留下来的庞大财产与大批书籍之间,选择了书籍,造就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国学大师,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

  最新作品,是与池田大作从人生谈起,谈文化,说艺术,引佛学,从古今聊到未来的《文化艺术之旅》。书籍于书展期间印行刊发,饶宗颐接受独家专访,谈新书种种。

  天人互益

  访问那天,众多亲朋正与饶宗颐先生庆祝93岁大寿。餐桌中一个偌大的寿桃,绯红的色彩冲淡了近日的一丝哀伤──访问前几天,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相继离世,饶宗颐痛书“国丧二宝 哀痛曷极”,哀悼二位挚友的离去。

  季饶二人在学术界并称“北季南饶”,二人在学术研究上颇有交集之处。如季羡林赋予“天人合一”的现代观念,饶宗颐在书中则提出“天人互益”,把这个观念引申到环保问题上,饶宗颐指出,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的大消耗,环境的恶化日甚一日,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肆意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不要“天人互害”,而要造成“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很悲观的。”饶宗颐说,天人互害正是出于人的劣根性:“人的本性是恶,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最后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于是从古人文化的智慧里学习便更加重要。“就像书中所讲,不要天人互害,而是互益,这比天人合一更为重要。”

  古之学者必有师

  书中对谈,古往今来,从艺术到佛学,话题涉及不同学术不同流派,说是文化艺术之旅,实际上谈的却是学问的东西。正如书中饶宗颐提到,他首次知道做学问的乐趣,与父亲饶锷有莫大关系。

  “在我家里有很多藏书,自幼便看见父亲做学问的情景,知道读书是何等的乐事。”

  饶宗颐早慧,从小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然开的是银庄,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从古人的智慧里学到一点东西。”父亲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不足二十岁已完成父亲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他于书中谈到:“我选择了学问之道是正确的。千金易散尽,但学问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而是与时并进的。”家中银庄虽有千金,但随着时局的变化,终于散尽。

  饶宗颐生于1917年,经历了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变迁,在抗战期间曾多次逃难,包括1943年任无锡国专教授时,随师生避难广西南迁蒙山,那时候有一青年学生陈文统拜他为师,学作诗填词,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饶宗颐亦曾在时局未稳之时,踏访偏远山区的瑶寨进行研究,抗战胜利后南下香港发展。

  “我喜爱的诗人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我来说,万卷诗书就如我的老师。”饶宗颐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谈中如此说。年轻时一心想入大学进行研究的饶宗颐,因父亲逝世而不得不放弃进大学深造的计划,却也因此而令他更想在大学做研究。

  1939年8月,中山大学聘他为研究员,因战争关系,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取道鲨鱼涌至香港,本来打算循此转赴澄江,但因途中曾深入族地区调查而染上恶性疟疾,大病一场,就此滞留香港。1940年,他在香港完成了《楚辞地理考》。

  学问是与时并进的

  这只是饶宗颐在学术上的一小部分,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等多个领域,饶宗颐的成就斐然。同时在书画方面,都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书法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饶宗颐说,向来中国的文人画亦多受赞誉,也因为书法同时可看到人的修为。“虽然汉字的形貌不同,但是可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

  饶宗颐擅书法,曾多次举办书法展。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谈之前,他曾写过两副对联相赠:“池荷消火宅,法句涌心田”、“大易尊大作,中庸致中和”,联中嵌入“池田大作”的名字。

  “但现代有了计算机,有好多花样,和我的时代有差距,连观点都好唔同,但无论怎改变,我始终认为,书法就是人的精神。”时代不同,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也生成了许多变化,例如城市大学研发水墨软件,饶宗颐说:“用计算机程序来教水墨是没问题的,都是一种艺术的方法。过去有过去的办法,现代有现代的办法,但书法应该要表现人的精神。”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种,使用什么工具,利用什么途径,饶宗颐向来持开明态度。他本身治学,不但开明,更极具前瞻性。1996年他便曾主持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甲骨文数据库计划,在计算机尚未如今天般普及的时候,在短短两年内将五千个甲骨文及八十余万的卜辞,重新爬梳整理,存入数据库内,建立完善的甲骨文数据库。这正如饶宗颐所说,“学问是要与时并进的。”

  人人皆可成佛

  宗教学亦是饶老专擅的领域,对谈中与对佛法素有研究的池田大作相遇,少不免的是两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交流。

  “其实佛学对于做学问,也是有用的。”饶宗颐说。不论学术界或其他界别,凡有所成就的大师,不少都有涉足佛学领域,饶宗颐直指:“佛法怎样形成,到今日为止,仍有各种不同的睇法。但共同点是,佛法是古代,特别是自古时人的经典,吸收当中长处,对人好有用。”

  “我写给池田先生的对联是出自《易经》。”“大易尊大作,中庸致中和”一联,饶老说当中所指的,其实是和平的理念──《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创价学会信奉《法华经》,其实《法华经》便是有教育作用的经典。”

  “但是要问佛法怎样形成?其实佛祖并不是印度人,而是出生于尼泊尔,虽然是王子,但他的外来者身份在印度属第二阶级,他能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这是很不容易的。”

  《法华经》谈人人皆有佛性,饶宗颐则以经历表示,随着时代的演变,做学问的方法即使有所不同,但人人都可以在学问一途有所得。“学艺双携”,学问与艺术双携,即使书中所谈的是文化与艺术,其实,也是讲学问的事情。

        相关阅读:

        书法大师饶宗颐艺术简历

        我与敦煌·饶宗颐敦煌学艺展在深圳开展

        饶宗颐徐续王贵忱三人书法展18日将开展

TAG: 财产 大师 饶宗颐 学问 国学
顶:54 踩:6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9 (36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6 (340次打分)
【已经有433人表态】
74票
感动
45票
路过
41票
高兴
54票
难过
58票
搞笑
54票
愤怒
53票
无聊
5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