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让世界“阅读”中国书法
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引来了多方关注,不仅布展的创新性得到了业界的好评,他提出“阅读书法”的观点也引来广泛的讨论。在展览期间,书法界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就书法展览的形式、书法的思想性、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中国书法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
陈振濂的这次书法展的布展形式与很多书法展不同,他尝试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镶嵌进其他作品,请了一些同行和自己的学生作为展览的导读,每个展览的区块里还有一些标题的说明,如“自白”和“旁白”,既有书法家自己对作品的体会和叙述,也有别人对作品的分析和感悟,既增强了展览的立体性,又突出了展览的“亲民性”。
对这样的创新,陈振濂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我们传统认为把作品挂在墙上就是展览,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所以此次布展做了有意识的突破,把一组作品拆开,再做镶嵌。”
对此,很多人有不同意见。陈振濂说:“我们过去参加过别人的展览,自己也做过展览,展览的风格相对比较固定,走进一个展厅,看了几幅作品,就不想看了,都差不多。展览的魅力,尤其是书法展览的魅力在哪里?既然我在追寻,我就想试试看,有没有可能把一个书法的展览做得有趣,让大家觉得有意思,看得不枯燥,不单调。”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洪彪认为,“书法展览做得有意思一点,好看一点,审美的环境便会优越、优雅一点。展厅是件大作品,把整个展厅,整个美术馆,把展览之外的副产品,书、请柬等一系列的东西,包括走廊、过道、注释、墙壁都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这是整体的打造。我们就是要‘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
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当书法展览的形式突破了旧有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候,书法展览的艺术魅力便会随之增强。
“阅读书法”
陈振濂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回过头来看看展厅里那些技法精湛、形式精美的作品,却总觉得还缺少了些什么。清一色的抄录古诗文,使书法阅读的传统慢慢被遗忘;书法的文史价值、文献意义也逐渐淡出,再也不是一个被关注的焦点。”
“若说今天书法之不及古人,我以为首先不是输在笔墨技法上,而是输在文献与文史的价值上,古人的书法是历史的承载,书可证史,今天的书法只是观赏品和雅玩,可有可无,两者之间不可以道里计也。”他说。
为了使当今的书法具有思想和历史的承载力,这次展览中他设置了“名师访学录”、“西泠读史录”、“金石题识录”和“碑帖考订录”这几个板块,记录了他的学艺经历和出身、工作与学术、兴趣与修养以及对历史的思考。使更多的观者不再走马观花看展览,而更多地停留在每一幅作品前,细细品读,深深体味内容的意趣。
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吴震启先生说:“能够恢复书法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郑晓华说:“我们看历史上的中外艺术家,毕其一生之追求的是两个东西:表现什么,怎么表现;画家画什么,怎么画。如果这两点都是独特的,那他就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书法也是一样,历代书法名家达到大师水平的,一定是在形式表现和内容表现上追求独特性。”
《兰亭集序》潇洒自如,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同样,文字灿烂,亦是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美散文。因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特色,达到了精湛的水平,得以流芳百世。“阅读书法”的提出,是对历史上书法传统的恢复,也切合了当下的文化时势和文化需求。
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
林语堂曾说:不懂得中国书法,就不懂得中国文化。
书法和中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书法既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要把它推向世界,现在,世界各国也希望了解中国的文化。那么,如何让外国人理解中国的书法,欣赏它的精妙之处呢?
张杰先生说:“这10年左右,我们一直在做中国的书法走向世界和国际文化书法美术的交流。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书法形式如何能与我们的文化结合起来,让海外的观众接受?不管是书斋的书法还是展厅的书法,都是要给别人看的,需要看的人能够理解它,能够接受它。”
今年9月份,张杰带着中国书法美术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书法美术作品展。“美国的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一个书法家用一支长两米五的毛笔扛在肩膀上写字。这无非是一种形式,但是美国的观众却通过这种形式了解了中国的书法。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书法,要想走出中国的国门,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他说。
在形式的基础上,书法理论家黄君先生更看重解读和引导,“书法作为当代的艺术在展览时光注意形式,还是不够的。世界其他文化下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非常大的障碍。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形式,让外国人来理解,仅凭形式转换和配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一种解读和引导。用东西方能够交流的语言形式,来解说我们的中国书法。这样才可能让中国书法原汁原味的让外国人接受。光有形式会曲解我们的书法,现在不少的书法家走到西方去展示我们书法的时候,同行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的作者在国内写的东西和出去写的东西不怎么相同,这就是光锁定了形式,忽略了我们文化的发言权。如果想要巩固和拓展书法的话语权到外面的文化去,我们唯一可做的是好好的解读它,引导它,让别人来比较到位的理解它。”
书法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欣赏也应该是两方面的,那么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解读都是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方式。并且,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兴起,随着学汉语热潮的来临,相信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欣赏。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专题:
延伸阅读:
从“学院派”到“新帖学”、“新碑学”——陈振濂先生的“研究型”书法创作探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