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我为什么要提“民生书法”
书法与今天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关联?
在许多书法家都困惑于这个问题时,陈振濂与钱报共同推出“民生书法30天”的征集活动,尝试用书法记录当下的民生。
这样的想法缘何而来?他期待怎样的回应?我们请陈振濂自己来回答。
记者(以下简称记):书法为什么要写民生?
陈振濂(以下简称陈):我一直在思考书法在当下的作用。今年春节,我突然想到用书法来记录当代史。于是我找来今年的报纸、刊物,从新闻中提取素材进行创作。
内容包罗万象,都是社会热点,譬如“民工网上购票不易”、“故宫换帅”、“奢侈品消费”、“民营书店困境”、“医院防暴”等……今年是壬辰年,我将其命名为“壬辰记史”。
写着写着,我发现我不太满意这样的层面。我是人大代表,所以我想到了民生。
之前,我去过淳安的农户家庭探访,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我感触很深。
回来之后,我问自己,难道书法家就只能写高悬于墙上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写写现在的生活?不能表达老百姓的诉求?这样的话,普通观众在看展览时才会感同身受。
所以,我想应该尝试站在“民生叙事”的角度,让老百姓和我一起创作,这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的突破。
记:您觉得现在的书法和过去比,差异性在哪里?
陈:我认为,今天的书法不及古人,不是输在笔墨技法上,而是输在文献与文史的价值,输在文化上。我认为现在创作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我们所扎根的土壤——老百姓。这既非政策宣讲,又非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会与老百姓产生共鸣。
记:您期待这次尝试对当下文化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陈:重要的是尝试。书法家不能只消费书法,还应有社会责任感。
对老百姓来说,书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他发现艺术殿堂里,有最草根的民生诉求,那相信他们对书法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记:对于这次创作,您更深层次的期待是什么?
陈:用书法记录一个相对完整而真实的当代史。其中,“壬辰记史”是我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而“民生叙事”,是一个草根的当代史。这两个角度综合起来,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这不是短时间内的一种创作选择,我会在若干年内都坚持下去。
在这个展览之后,我希望书法能走出文人书斋,走向火热的当下,将触角延伸向社会各领域,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维系所在,也是艺术家应具有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希望与钱江晚报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一起,完成一次书法科研与探索,期待有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