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坛快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台湾美学家蒋勋介绍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河南商报 发布者:丁霁虹
热度2725票 浏览1280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1月21日 11:24

  现今人们观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大都是“翻版”的临本或摹本,而各种“帖”,多为日常书信,一挥而就,却依然令历代帝王平民趋之若鹜、赞叹不已。台湾美学家蒋勋用他理性的分析,感性的领悟,动情的声音,与观众分享他对王羲之书法的心领神会,讲解王羲之身处的乱世,如何影响到王羲之个人的性情;写信时的思绪,怎样牵引到字体的律动。

  专家演讲 座无虚席

  这是蒋勋第二年应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台湾月”来港演讲,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晚上两场,介绍王羲之书法名作《快雪时晴帖》。在十九日的第二场,全场四百座位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些观众站在最后排听,可见蒋勋的演讲魅力。

  蒋勋在讲座上向大家预告一则喜讯,据他所知,乾隆的“三希帖”,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及王献之的《中秋帖》,将于二○一○年于台北故宫“相聚”。

  蒋勋一开始介绍王羲之的书法,便笑言,王羲之没有一个字留在人间,全是仿冒品,大部分是唐代的摹本。《快雪时晴帖》这件故宫的名品,是王羲之在五胡乱华期间,由山东逃往浙江,写给朋友的信,信中描写下雪过程中的短暂天晴,对朋友的问候,并且流露出对战乱的无奈。蒋勋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汉字结构的颠覆,更带有西方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念,那线条笔触的撞击与灵动,是将对大自然的体验融入书法之中。

  乾隆偏好快雪时晴帖

  他觉得《快雪时晴帖》未如王羲之流至日本的名帖《丧乱帖》,或王珣《伯远帖》那么精彩,不知道乾隆为何如此偏好。全帖只有二十八个字,是写给朋友张侯的信,向朋友表达下了一场大雪后的短晴,是王羲之帖中少有描写快乐的事情,信中又描写王羲之自言未能修成正果,没有能力,所以不讲了。蒋勋说,信中只写刹那的事情,是王羲之面对世事的虚无感,但这历史中的一刹虚无,却变成了一种美学。他认为王羲之字中“逸”的气质,有一种要从权力、财富的世界逃走的感觉。

  蒋勋说,在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各种“帖”中,内容不少都表现出王羲之对战乱的无奈,其中“奈何、奈何”,便时常出现在《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帖中,表达出王羲之在战乱中经常面对死亡,令王羲之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而“不次”(不讲了)亦是王羲之爱用的词语,总在提到不能改变的人生悲剧时,就写下“不次”。王羲之的字体,又是常跟随著信的内容及当时的心情,而不自觉地有所配合。如《丧乱帖》中的“摧绝”二字,就写得如刀刺般锐利,“感哽”的“哽”字着重顿、错,给人一种困顿、挫折之感。

  《兰亭序》成书法极品

  蒋勋对王羲之的“帖”的文体也很欣赏,觉得战乱中的书信,简短、委婉,例如《何如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当中“中冷无赖”四字,蒋勋认为透彻地表达出王羲之那种百无聊赖的内在荒凉,整封信好像没有内容,除了问候对方,便说自己没有心机写信,便不想再写了。蒋勋觉得王羲之的信从不作假,不一定刻意要将每个字写得不一样,只是随著心情去书写,不是玩形式。比较可惜的是,现时的临摹本,很难看到王羲之笔触中的墨色,否则会更精彩。

  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当推《兰亭序》,蒋勋也介绍了这幅作品,他说,当时王羲之已五十岁,在兰亭的聚会后,王羲之便退出政界,早年他在父亲及伯父的带领下从政,但终于不能再承受战乱的压力而退下。在兰亭相聚时,王羲之和其它诗人一起写诗,准备出一本集子,大家推举王羲之写序,喝了酒的王羲之便带醉写下《兰亭序》,因此这序是有涂改过,王羲之后来想再写也不能写得比草稿更好。蒋勋说,那是由于王羲之写的时候,并没有设定这序会给人观赏,抱著没有特定读者对象的纯粹之心,令他写得随心所欲。

  曾亲往兰亭凭吊的蒋勋,觉得这《兰亭序》有太多不同的版本,反而真正的《兰亭序》就在当地的山水中,由那条长长的山阴路上走进去,大自然的景致令蒋勋更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的本质。

TAG: 王羲之
顶:138 踩:14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80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751次打分)
【已经有895人表态】
159票
感动
101票
路过
106票
高兴
108票
难过
95票
搞笑
98票
愤怒
100票
无聊
12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