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申遗”引发“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两会期间的提案《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普遍关注。他建议由政府出面,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赵丽宏披露,他赴京前曾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协主席周慧珺交换过看法,周慧珺对这个提案非常支持,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自轻自贱,反倒是外国人更重视,此情令人担忧。据悉,与赵丽宏同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委员颇有共鸣,决定与其联署,为中国书法艺术张目。他们提议,文化部应成立中国书法申遗专家课题组,从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中国当下生活中的影响着手,尽快进入申报程序。
书法有必要申遗吗?
书法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即便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国书法近年来第一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号。不论中国书坛当下是衰微还是兴旺,众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中国依然是书法的大本营。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弘陶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最有资格申遗的就是中国书法,为何不申报呢?”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认为:“书法申遗可以促使机制完备,提醒国民重视自己的文化。”
虽然专家普遍认为书法申遗是好事,但不少人还是觉得并非“必要”,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反问道:“如果书法没有了,申了遗又能怎样?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关键在于最好的书法在哪里,这需要落实于具体工作。”评论家徐建融也提出了同样的疑惑:“大多数人都认为申遗是在为‘活化石’保留历史记录,如果仅仅为了这个理由,那么书法申遗的价值已经失去了一半。显然,登记不是目的,书法在中国并非濒临失传,通过申遗使书法在现实中发扬光大,这才是责任所在。”
书坛衰微还是兴旺?
书法申遗的提出,给人更多的困惑在于中国书法是否已经到了濒危状态?据了解,中国书协的会员有6000多人,各省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10万人,全国各个县的书法家协会会员有百万人,全国喜欢书法、学习书法的不少于1亿人。卢辅圣作了个比较:“上海美协现有1000多人,但是它有11个门类;上海书协现有会员也是1000余人,它仅此一个门类,由此可见,中国书法并非衰微而是兴旺。”
“所谓的衰微,是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被钢笔、圆珠笔乃至现在的电脑所取代。”弘陶指出,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书法的用途更为广泛,“不仅在展厅,甚至在装潢、设计之中,无不出现书法所呈现的独特视觉魅力。”尽管全国习书人数过亿,但是徐建融指出:“这支大军中多是中小学生和老人,16岁到50岁之间的书写者是个断档,中小学生和老人的书法热也仅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书法的传承人是谁?
事实上,中国书法表面兴旺的背后隐藏着种种问题,若书法申遗成功,它的传承人是谁,如今的中国书坛真正的书法大家又是谁?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说:“在群众书法和书法大家之间出现了空洞,当代书法家中书法大师仍然罕见。”
“其实,书法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备品,是一种文化修养。”卢辅圣说,“如今,书法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不再与人的文化画等号,书法的高度和深度很难建立。”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书法者必须承受生存的压力。徐建融指出,古代书法家多是有着一官半职或家底殷实的文人,不为生计犯愁,“如今的书法者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随时面临失去工作的压力,这让习书者缺乏了钻研的动力。”
虽然国家已经将书法纳入教育课程,但是现状依然是可有可无。书法课被其他的主课所取代,虽然有人建议将书法列入升学参考指标以此加强学生对于书法的重视,但如此一来,学生只会觉得不堪重负根本无法领会书法的精神所在。功利性使青少年练习书法的目的仅仅是把字写好,却无法提高到文化、精神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