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画展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一场值得期待的“研究型”展览——写在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之前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美术报 发布者:乔志强
热度1792票 浏览78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18日 10:21

        当下各种层级的书法展事不可谓不多矣,然能在展览的形式与内容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真正给人以视觉冲击与观念震撼,并进而引发人们对当代书法创作与研究的深层思考的则是凤毛麟角。一直活跃于书坛学界却又十余年未办个人展览的陈振濂先生,在2009年一年之内相继推出“心游万物”、“线条之舞”和“意义追寻”等三场个人会展,想来个中必有深意焉!2009年4月在杭州六合文化会所举办的“心游万物——陈振濂书画印品鉴会”上,展出作品涉及诗书画印等多个艺术门类,充分展现了陈振濂先生作为一位文人艺术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与才华,但这不是一场正式的展览,而是业内同好小范围的品鉴会,大家共聚一堂,品茗话艺,潇洒轻松,强调“游”的心境。2009年5月由博艺网主办的“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是一个正规的、专业性的书法展,而且与一般书展不同的是,作者在构思本次展览时本着一个明确的基本理念,即一定要做成一个可赏可读、有形式有语义内容、讲笔墨也讲文辞含义、讲功力也讲才情韵趣的“有意思”的展览。为此,展览分为“榜书巨幅”、“简牍笔法分解”、“金石题跋”、“古隶新姿”等不同系列,且每一系列前均以“旁白”的形式提示书家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新思考与新探索。如果说“心游万物”是讲“面”,强调综合的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修为的话,那么“线条之舞”则强调的是“点”,展示书家在书法专业领域推进的广度与深度。两次会展均取得极大的成功,得到广大书界同仁及诸多媒体的强烈关注与好评。

        多年以来,陈振濂先生都是以勇猛精进、锐意创新之探索精神而名扬书坛学界,他是一个不愿重复别人也不愿重复自己,主张“没有创造性、创新点决不出手”的书坛闯将。那么,即将到来的“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又会在前两次会展的基础上带给我们哪些新形式新内容,能否为当代书法创作带来新课题新思考?我们有理由为之期待着。

        从本次展览的构思、布局到具体的每件作品上看,“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原创性”与“研究性”的特点。众所周知,陈先生是一位思想敏锐、成就卓越的理论家。一方面他强调书法理论研究是独立的,不依附于创作实践的,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将理论研究(书法创作理论)与书法创作实践相结合,自觉地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书法创作活动。书法创作不是简单地抄写唐石宋词式的写字行为,而是在创作蕴涵有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书法艺术美感的创造与显扬需要表达书家之“意”,而可视的线条、结构、章法及墨色等要素是书家达意之“象”。在陈先生看来,书法创作的构思与完成,从本质上即是一种科研行为。所以,多年以来,他提倡书法创作的原创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再到近几年提倡“新帖学”、“新碑学”、“草圣追踪”、“阅读书法”,这些创作新理念的提出,往往又是以质疑和挑战人们习以为见的书史“常识”为起点,所以,乍一看来显得格外地“惊世骇俗”,对当代书坛产生强烈震荡,为他带来极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质疑甚至攻讦的声音。其实,寻绎陈先生书法创变的思想轨迹,一次次的思想维新运动,其目的不在于标新立异,更不是为哗众取宠,而是立足于对书法历史与书法当下的双重认知,他在努力地尝试着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更新更丰富的视觉审美体验和图式。这与他一贯倡导的书法创作的原创性精神是一致的。

        这一系列关于书法创作的新思想新理念,陈先生已有宏富的著述作了充分的学理论证,但理论的合理性、可行性如何,还有待于书法创作的全面铺开,还需要依托于技法、形式等一系列“形而下”的内容,有待于创作实践的检验。“意义追寻”可以说是陈先生沉积了十年的创作思考与实践的大总结。本次展览从布局上共分两个部分:一取观赏的立场,旨在追寻艺术与审美的意义,强调书法作为视觉艺术,书法创作上形式风格的探赜索隐要有意义,要有思想的依据与独特性,而不是无意义的重复与沿袭;一取阅读的立场,旨在追寻学术与文化的意义,强调书法文辞内容上的记事述时要有意义,要有时代当下的标记与书法家自身一时一地一事的标记,不赞成同样无意义的沿用移写古人诗赋语。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一位艺术家必须是一个试验者,因为他不得不用众所周知的手段和材料来表现高度个性化的经验。这一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艺术家在每一项新的创作中都会遇到它。若非如此,艺术家便是老调重弹,失去了艺术生命。”理论上讲,每一次艺术创作,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上一次创作的成功,不能担保下一次也一定成功。如果我们站在艺术创作而不是古典的写毛笔字的立场看,这理论自然也适应书法创作。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远非如此。由于每个人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无意识的书写习惯,于是,在很多人那里,所谓的书法创作成了工艺性的重复,千篇一律、千作一面。书法家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旧例”、“常例”中衰退,懒惰因袭成风,探索思考的能力逐步萎缩。基于此,陈先生提倡书法创作的研究性和原创性,呼吁“反惯性书写”。虽然他明确指出:鉴于书法艺术的特定要求,要书法家彻底消灭“惯性书写”,既不实际也无必要,但呼吁“反惯性书写”对当下的书坛来说,却是具有震聋发聩的现实意义。书法家们应该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不断提出新的生疏的写法,不断否定原有的习惯,增加新鲜的古典营养。以自己的创作影响传统,让传统结出新的果实来,这样,传统才能始终保持为生机勃勃的力量。作为一个艺术家,书法也不能违背一般的艺术追求创新的共同规则,不能又想进入艺术领地,又拼命强调书法的特殊性而不按艺术规律办事,使书法失去作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应有的尊严。

        陈先生在《我的书法创作观》一文中曾说:“从风格技法方面去寻找对‘惯性书写’的制约,使书法更接近真正的艺术,一直是我近年来努力的学术方向。无论是‘学院派创作’、还是‘魏碑艺术化运动’,再或是‘草圣追踪’,其实都是试图能探寻出一条新路。”本次展览在立于观赏立场的艺术与审美视角下,展出四大类项的作品,即榜书巨制;古隶新韵;简牍百态和狂草心性,这些都是对自己固定风格(陈家样)的极限挑战,是对书法的各种艺术语言的继承与发掘。

        相关阅读: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12月3日至10日在京展出

        一场值得期待的“研究型”展览——写在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之前

        延伸阅读:

        陈振濂:没有不“做”的书法

        陈振濂:中国书法60年——从弱势走向繁荣,从小众走向大众

        从“学院派”到“新帖学”、“新碑学”——陈振濂先生的“研究型”书法创作探

        陈振濂就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答记者问

        临摹视频(38):陈振濂临《武威汉简》

        陈振濂教授的几个书法座标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专题: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全程报道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5月22日开幕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开幕式领导发言稿

        看“线条之舞”阅墨香人生 陈振濂书法大展开幕

        陈振濂书法展:看艺术展览,不要只捧人场

TAG: 北京 陈振濂 大展 书法 研究型
顶:72 踩:10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4 (50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4 (478次打分)
【已经有629人表态】
104票
感动
77票
路过
80票
高兴
79票
难过
80票
搞笑
60票
愤怒
61票
无聊
8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