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全省“海选”
由广东省政协、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本月底将进入关键环节,肇庆、广州、深圳、潮州、中山等20余个城市将全面进行“海选”,成为对全省青少年书法人才的第一次大规模选拔。
昨天上午,参加书法大赛中山镇级“海选”的1000多名小选手分别云集小榄和沙溪,泼墨挥毫,场面壮观。在小榄赛区现场,有超过800名中小学生参赛,是目前为止中山市乃至全省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场镇级“海选”。其中年纪最小的选手是5岁的幼儿园学生,还有90多名“超龄”教师。从事书画教育工作十多年的菊城中学老师范小若,这次不仅带领了本校40多个学生参赛,本人还打算上场挥毫助兴,“这么多人一起挥毫机会难得,我上场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打气’。此外,我们都想通过这次比赛的统一标准,看看自己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
更令大家感动的是现场3名“特殊”的参赛选手,他们是当地特殊学校听教班的学生。带队的赵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听觉缺陷,这些孩子学习书法比普通孩子要困难得多,因为授课老师上课不能“说”,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导。赵老师说,参赛是次要的,学校开设书法课程是希望他们也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发展自己的特长。
广东省书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纪光明对记者说:“这次比赛规模是空前的,从各市选拔出来的孩子们8月中旬将齐集广州进行决赛。他们将是层层选拔上来的青少年书法精英,这份荣耀感将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访谈
广东省书协主席陈永正:
如何领略书法之美
广东省书协是这次全省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昨日,就这次大赛,省书协主席陈永正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如何领略书法之美。
记者:广东有享誉全国的“岭南画派”,广东的书法是不是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陈永正:南方多“贴派”,讲究清秀;北方多“碑派”,讲求古朴。明代岭南书法家陈献章追求艺术妙造自然,对当时的岭南书法影响较大。而清代中叶以后,在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等书法家的倡导下,岭南书法出现了“碑帖合流”的新动向。直到今天,广东的书法家们还在探索这个“合流”问题。
记者:有人认为,广东书法的中青年人才与上一代相比有所不足。您觉得他们的问题在哪里?
陈永正:这几年广东书法界出现了一股否定传统的倾向。书法是一门拥有3000年历史的艺术,放着丰厚的传统经验不用,重新另起炉灶是非常愚蠢的。我看到一些青年书法家希望表现张扬的个性,表现自我的特立独行,对字体的构型追求奇特的效果。这其实与真正的“艺术的个性”的内涵是相背离的。真正有内涵的“个性”,一定是从传统而来的,是耐人寻味的,是不能效仿的。
记者:作为一位著名书法家,您能告诉书法初学者和普通读者,如何感受和领略“书法之美”吗?
陈永正:书法不是一门单独的艺术,它既有字内之功,还有字外之功,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哲学有所了解,才有可能认识和创造“书法之美”。
书法运用笔、墨、线条表现非常抽象的艺术形态,通过线条中粗细、轻快、干湿、黑白的流动和韵律构造“美”的感觉。这种“美”其实很抽象,但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两点,你的书法就算“入门”了:一是“笔力”,这是核心,古代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名家的作品,都充满劲道,“笔力千钧”;二是“气韵”,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一笔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雄秀之气,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篇字间流露出一股悲痛气息。“力”“气”兼备的作品堪称佳作,懂得运用和欣赏这两点,也就打开了“书法之美”的大门。
观察
广州市内书法培训班的老师感叹
孩子学书法多半途而废
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市内的青少年书法培训班主要有广州市少年宫、市二宫、荔湾区少年宫、天河区等各区的少年宫,广东美术馆和广州艺博院也有相应的培训机构。
市一宫的书法班有50多个,市二宫有12个,每班平均有30人。市少年宫书法培训班负责人潘健华认为,广州的书法培训市场总体上还是比较热的。“前几年,刮过一阵‘电脑热’,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去学电脑、学英语。这两年,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关注增强,不少家长又把孩子送来学书法。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减负’以来,学生们下午放学早,就直接来少年宫学书法、学美术,不少书法班还曾经一度人满为患。”
表象背后也有隐忧。荔湾区少年宫的黄锡辉老师从事书法教育10余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不多,能够成为年轻书法家的更是屈指可数。他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功利的思维使得很多小孩子学了两年书法就半途而废。一旦遇到升学,家长们就纷纷把孩子送去学奥数、奥英。特别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很多初中会对唱歌跳舞好、体育好的学生加分,他们是‘特长生’,而书法练得好的学生没有加分,显然书法还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
“字无百日功”。黄老师还认为,浅尝辄止、盲目跟风的风气对书法学习危害很大。“能够不为外界所动,一条心练下去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今天,成就一个书法家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