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为启功说几句话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者:曹利华
热度1169票 浏览215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17日 14:07

        在当下书法批评匮乏的情况下,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的出版,实在是一件好事,它打破了沉闷的空气,以相当可贵的批评勇气进行评论,令人钦佩。

        但是当我们细读之后感到,一个完全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却出现了。先引几段该书对启功的评价:“启功作为当代文人书法的最后代表,可谓硕果仅存。而这决定了启功是寂寞孤独的——不论从书法创作还是从文化立场来看。”“他在‘师笔不师法’的名言里所流露出的对于碑的不屑,以及事实上其书法创作逸出整个时代审美思潮之外,都在说明启功书法审美观念的偏狭和落伍。”“启功书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包容量不大,缺乏杂多的统一。二、性情不足。启功书法缺乏文人书法所蕴涵的性情和风骨。”

        我们首先要问,作出这样评价的理论尺度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对碑的态度。我们姑且先不谈启功是否“对碑不屑”,而要弄清楚碑与帖是评价书法的尺度,还是书法的不同风格和流派。清代碑学的崛起是由于清中晚期帖学的衰颓以及当时大量魏碑的发现。当帖学演变成一种御用工具的时候,书法就要寻求新的出路,这时魏碑的出现为萎靡的书法增添了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书法流派:碑学。而碑学的出现也并非是对帖学的全盘否定,帖学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帖学与碑学从此成为相依相伴、相融相对(又有各自独立品格)的流派。碑学与帖学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分,而只有各自的高低、优劣之分,或是碑帖兼融的高低、优劣之分。

        启功是典型的帖学书法大家,他的作品说明了一切。他“寂寞孤独”吗?我们看一个例子,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了启功的一本小册子《启功给你讲书法》,出版至今印刷了10次,印数达到8.8万册。启功对碑真的“不屑”吗?我们且不说他对碑的收集珍藏和广泛研究,而看一段他的学书自述就明白一切:“余于书,初学欧碑、颜碑,不解其下笔处,更无论使转也。继见赵书墨迹,逐其点画,不能贯穿篇章,乃学董,又学米,行联势贯矣,单提一字,竟不成形,且骨力疲软,无以自振,重阅《张猛龙碑》,乃大有领略焉。”(启功批注题跋《北魏张猛龙碑》)他为《张猛龙碑》写了六首诗,最后一首是这样写的:“出墨无端又入杨,前摹松雪后香光。如今只爱张神冏,一剂强心健古方”。可见《张猛龙碑》对他的影响之深、之大。这怎么能说他对碑不屑呢?这恰恰说明他的书法之所以得到广泛人群的喜爱,正是他的书法的魅力,即一种外柔内刚的特质,似水晶一样透彻,像白玉一样纯净。笔笔到位,字字精巧,浓淡有宜,润涩有度,看似平淡,韵味无穷,如饮清茶,如浴甘露。这是人品淡定必然外化为书品淡然的结果,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怎么能说“包容量不大”“性情不足”呢?,书法中多用曲线、多用侧锋并不难,但是在直线中表现“曲”意,在中锋中渗透力度,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我们不能说以上的评价对或不对,因为审美评价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受自身的兴趣、爱好、情感、学识等等因素影响,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但是作为一个批评家就不同了,他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责任感,二是了解学理的科学性,三是把握时代的审美趋势。社会责任感,是批评家必备的条件,因为他肩负着引领受众者的重任,这么多人在欣赏、学习、研究启功的书法,而我们却说“启功书法审美观念的偏狭和落伍”。启功的书法实践和研究明明与碑学紧密相连,我们却说他对碑“不屑”,批评的基础都错了,还有什么科学可言。再者当代的审美趋势是什么?书法的和谐美与怪诞(也是一种美)到底谁该成为主流?今天的大多数人到底喜欢欣赏什么?这些问题如果弄不明白,我们的创作如何进行?

        这些都是摆在批评家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

TAG: 启功
顶:50 踩:6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3 (33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7 (318次打分)
【已经有401人表态】
66票
感动
36票
路过
45票
高兴
51票
难过
45票
搞笑
48票
愤怒
57票
无聊
5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