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境下傅抱石与徐悲鸿绘画思想之考辨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傅抱石与徐悲鸿在看似表面对立的绘画观念下潜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隐藏着共同的精神归旨和相似的思想根柢:
一方面,徐悲鸿以一种激进的反传统面貌来要求中国画在观念上整体的转变,借鉴、吸收西方画学来适应中国求新求变的时代风尚。傅抱石则以一种温故知新、以新全旧的温和模式推动着同样的中国画趋新的潮流。但他一面不忘自我之民族特性,一面不拒绝吸收外来因素,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一方面必须承认传统的有效性,同时也并不能不预为传统受影响而预作适应之计。”这为傅抱石倡导文人画传统的同时又引入日本画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虽然在傅、徐各自画风形成的初期,相当多的保守型中国画家不能接受徐、傅二人经过“西化”、“东洋化”过滤的中国画,但不免总会为实现国画“时代性”转型的尝试所痴迷、鼓舞,这几乎成了近代以来所有中国画家的情结和梦想。徐悲鸿、傅抱石的思想和实践中无一例外的体现着一点: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俱新”使得二人具有同样强烈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面对五花八门的现代绘画潮流,徐悲鸿以其坚实的西画技巧和敏锐而坚定的判断力,选择西画中的保守风格——古典主义,从中抽绎出与中国唐宋绘画的写实精神相契合的因子,倡导并实践新的写实画风。
傅抱石则直接承接魏晋高古、飘逸的气象和清代石涛恣肆纵逸的笔墨,把文人画“抒写性灵”的超然精神与自然观照汇聚成中国画的民族特性。拾起失落的传统创建新风,这既满足了对中国画原有价值实现最广泛的认同,也有利于傅抱石从反传统取向中获得个人风格的确立和承认。
尽管二人在资源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中外他们都把古典资源(或传统资源)整体化合而作为一种创新思路,这可以称为“与古为新”。
综上所述,徐悲鸿、傅抱石尽管存在中国画革新的思路差异,但在时人的评议中依然会有近似的看法:所谓传统派会对傅抱石的山水画革新使之丧失笔墨纯正性强烈的不满;同样的尴尬还来自接受更为现代艺术思潮的西学派却会对徐悲鸿的保守不满,甚至对其西画接受水平、欣赏能力抱有怀疑。而实际上傅抱石、徐悲鸿的创新意识恰恰就在于他们对中国画旧有形式乃至实践精神的彻底改造而非折衷承袭。早年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面修养以及后来留学海外的新知、识见,使傅、徐二人的创新有了“内外兼修”的双重资本,一切艺术形式、观念(无论中西、古今)不过是其取资的原料,进而实现只属于他们个人的中国画“新典范”的远大艺术抱负。也许傅抱石、徐悲鸿之间表达绘画思想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在近代日益趋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却交汇于“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中国画创新之路。
作者简介:
黄戈(1975-),男,天津人。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方向:东方艺术史,中国画论。
通讯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进香河路33号16栋博士后公寓一单元602室
邮编:210096
联系电话:13675114839 025-83377046
邮箱:xiaoge_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