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小”——晚清扬州画家的后起之秀
清代的扬州曾是中国书画最繁荣的城市。据记载,清代近三百年里,见于著录的扬州画家多达六七百人。(仅光绪年间汪鋆《扬州画苑录》一书记载即达五百五十九人),其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画家。如清初大画家石涛、龚贤。石涛晚年定居扬州16年之久,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画坛,使扬州绘画之风蔚然。清代中期崛起了以郑燮、金农、李鱓、黄慎、华喦等人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受经济地位的影响,扬州画坛相对较为沉寂,但仍聚集着不少的绘画人才,如王小某、闵小白、史小砚、卜小泉、翁小海、李小淮、巫小咸、徐小谷、魏小眠、吴小道等,合称““扬州十小”, “扬州十小”的出现是继扬州八怪之后活跃于当时扬州画坛的重要的画家群体。
王小某,名素,字小梅、小某,号竹里主人,晚号逊之,以字行,扬州甘泉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于光绪三年(1877)。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入扬州时,迁居邵伯、郭村,逾年重返扬州。王小某幼师鲍荠田,后私淑华喦。《扬州画苑录》记载,王素“幼师鲍君荠田,以其拙,而日夕临摹新罗山人至再至三,凡人物花鸟以及走兽鱼虫,无不入妙。早年即有声誉……当道光初年,若魏小眠、王古灵昆仲皆一时高手,先生掉臂其间,悉与并驾。” 小某兼能篆刻,效法汉印,但为画名所掩;
闵小白,名褱,清安徽歙县人,两淮盐知事,寓居扬州。工六法,善画人物、花卉,世称佳作。小白尤善画牛。与王素、汪鋆、汤乐民、释莲溪等相往来。其子尔昌(1872-1948)工诗。曾任袁世凯幕僚,北京辅仁大学中文讲师。有《雷塘词》、《雪海楼诗词存》,参与编纂《清儒学案》,史学著作有《碑传集补》、《碑传征逸》。
史小砚,名康,字寿山,号小砚,清扬州人,倪燦弟子。父兄皆习武,小砚独从事笔墨,日夕临摹,山水、人物、花鸟皆可观。曾为扬州扇贾画扇,画册倩署师款,性俭约而多忘,又善讪笑。有月桂图扇面传世。
卜小泉,名怀,字小泉,以字行,清扬州人,咸丰间扬州著名画家,受业于陈瑗,画学其师,(1851-1861)尚存,工画山水,谨守正统派画家王原祁画法。
翁小海,(1790-1849)名雒,字穆仲,号小海,翁广平之子。江苏吴江人.承其父,画有夙慧,初写人物,中年后专攻花鸟、草虫、水族。笔精墨妙,生动尽致,画龟尤得其趣,曾作论画绝句,多附佚事,跋语小诗,亦复简约超雋,遂臻绝诣。有《小蓬海遗诗》。
巫小咸,(?-1853),名箴,字小咸,以字行。清扬州人,倪燦婿。工人物、花鸟,以笔力见长。平生最佩服吴筱庄,为写照补图,尽得吴全神。
李小淮,字小淮,以字行,清扬州人,工诗善画。道光年间,淮安画家来扬州邀李小淮、王小某等人一起登平山堂游瘦西湖,饮酒赋诗,赏景作画,一时传为佳话。
徐小谷,名嵩庆,字小谷,以字行,清扬州人。善画梅花,兼工山水。其子敬辉,清画家,工画蝶,人以蝶仙称之。
魏小眠,名畹,字小眠,以字行,清仪征人。工人物、花 鸟,出笔沉香古秀,丰骨高骞。喜度曲,懒于动笔。嘉庆十一年(1806)曾作舞剑团扇,现藏故宫博物院。
吴小道,名昌明,字小道,以字行,清兴化人。其父吴唯,字贯之,庠生,工画兰,必绘其根。小道幼承家学,学父画而力未逮,然名籍甚。擅画兰竹,直追板桥,几能乱真。工书,字亦秀劲。
“扬州十小”中,其画风各异,各有所长,各显其貌,但也有共同之处。其一,师法自然与师承古法统一。“十小”中,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是先师承古法,具有扎实的传统功力,但同时又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通过准确地把握现实生活的情景,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把师古人和师造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其二,写意与写实并重。他们的绘画作品,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即物写生,即景抒情,每一幅作品取于自然,即又超乎自然,把写意与写实,写形与写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其三,关乎艺术更关乎社会。他们的作品中,将艺术与现实有机地结合,以一种关乎社会的笔墨去表现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时弊的针砭,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扬州十小”的代表人物当数王小某。《芜城怀旧录》记:王小某“画宗新罗,为海内所重,尝住观音庵。当时士大夫皆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以为减色。”吴者,指道光、同治年间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王小某与吴让之书画声名并重。又《芜城怀旧录》记:“扬州画师初推小某,小某以后又推若木,若木以后当推石湖。”石湖为王小某的再传弟子,由此可见王小某的艺术在晚清扬州画坛上的影响。
王小某是一位艺术才能全面,既有传统功力又能吸收外来经验的人物画家。乾、嘉以后,西方绘画之风广泛传播,国内的一些画家拓宽了视野,开始在作品中追求和探索光、形、色的表现手法。小某在结合传统绘画、吸纳西画技巧方面也是较为成功的。他作画手法多样,既能小笔勾描,又能大笔挥写,所作人物、花鸟、草虫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用色清新,除了秉承新罗之风,还同他经常写生学习有关。《扬州画苑录》记载王小某:“有倩画南北星君者像,苦无根据,乃躬诣蕃厘观,图其塑像为稿本。其虚心若此。”
王小某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他的花鸟画作品师法华新罗,造型准确,用色清新,神态逼真;他的山水则窥宋元,小中见大,意境深远,疏秀简淡;他的书法力追“二王”, 骨格清纤,开合自如,婉美舒展。
王小某的主要成就在于人物仕女画。嘉道时期,他与江浙一带著名的仕女画家余集、改琦、费丹旭等人,享誉尤盛。其传世作品有《钟馗五美图》(藏上海博物馆)、《梧桐仕女图》(藏南京博物院)、《夏日仕女图》(藏扬州博物馆)、《朝云小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另有《二湘图》《春雷起蛰图》《渔家乐图》等?流传。王小某的人物仕女画清淡雅逸、蕴情含蓄,神态毕肖。他的线条吸取了“扬州八怪”写意花鸟和黄慎、闵贞写意人物的特点。墨色的变化颇为丰富,线条根根写出,顿挫自然,有节奏感,增加了画图中人物的韵味。如《夏日仕女图》,此系一幅兼工带写的着色人物。画了一位困倦欲寝的妇女,身后半张窗榻,身旁一架花盆,构图十分简洁。画中妇女伫立床前,睡眼迷离,体态困倦。由于手持蕉扇向后一扬,牵动轻衣,很自然的显出优美的体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明姿雅度的妇女形象。?《醉判》图轴,画中钟馗酒醉伏在酒坛上打盹,两眼惺忪圆胖的面部肌肉被手背挤得堆起,戏剧性地增添了几道皱纹。这种面部形体的变化,很符合解剖结构,并采取干湿笔相渗法,生动的表现皮肤的质感,这幅画既有传统笔墨,又达到了西画所追求的效果。南京博物馆还展出过一张王小某的仕女画,大小与真人一般。无论近视远观,均神态动人,而且形体画的相当扎实。象这样大的仕女画,不是用大笔泼墨涂写,而用勾染皴擦的方法画出,也是前辈文人画家所不敢尝试的。《郁林太守图》和《莲舟和尚画像》则充分的说明了画家王小某具有高度的白描写真本领。
王小某笔下的作品较多的反映社会现实,常常出现一些揭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画家的进步思想。如扬州博物馆所藏的一幅《争水图》,是他目睹农村生活有感而发的。此画系一长卷,通过两个农民争水这一事例,反映清代咸丰年间,由于战乱和连年旱灾,我们农村一片荒凉,农民生活极其艰辛。画中人物衣着极其简单,除了一个妇女、一个老人外,全部赤膊光脚,说明生活到了最底点。画面的生活气息很浓厚,所刻画的形象也很深动。图中两个大汉,一饿手持木杆,一个挥拳向前,一场激烈的搏斗就要在眼前发生。图中布景也是江南典型风貌。那临水的几株老树,旁边架着一挂水车。远处是纵横的阡陌。整个画卷构思完整,人物刻划惟妙惟肖。这幅画无论是技巧或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很值得珍视的。《春雷起蛰图》又表现江南节令的特征。《家家扶得醉人归》和《二十四桥明月夜》则深刻地表现了唐人诗意。
王小某除了客观反映现实生活外,对于黑暗的社会现象还敢于大胆的抨击。他曾多次画钟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钟馗常在人间,以清除世间妖孽。可是社会的痼疾是无法医治的,即使有专职驱鬼拿妖的钟馗、张天师也是束手无策。所以他曾在一幅摺扇上面画了一个崔判官、一个钟进士、一个张天师,三人因感到无能为力,只要望洋兴叹。画面上不惜笔墨,题写了大段文字:“光明正大之谓人,暗昧邪僻之谓鬼。试观今之人,各逞鬼计……鬼名鬼姓,以相诳也,鬼言鬼语以相惑也。遇微利,则鬼张鬼智以谋之。遇小害,则鬼头鬼脑以避之。……有趋炎附势者,为钻尖鬼。有捕风捉影者,白日鬼。有踬前而跋后者,为冒失鬼。而其他则所谓灵鬼、跳鬼、赌鬼、色鬼、丑鬼、啬鬼、病鬼、坏鬼皆不多论。……”这是一幅极其幽默的漫画,其文则是一篇辛辣的小品。它象一面镜子为我们再现了封建社会商业城市的丑恶面貌。虽然矛头不是直指封建统治阶级,但这种“鬼性”正是他们身上所特有的,也是腐朽的社会制度所孕育出来的必然产物。王小某面对丑恶的社会现象敢于作有力的抨击,正反映出一位正直进步画家的思想面貌。
“扬州十小”无疑是晚清时期“扬州画派”中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以一种结实、活泼茁壮之气,逐渐扫除了清代文人画正统的那种清淡秀润的萎靡不振之风,使晚清日益衰退的艺术表现力,开始有新的转变,是清代“扬州画家”中晚出的后起之秀。
(本文作者:倪刚,扬州著名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