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坛快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濯古来新——胡问遂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文汇报 发布者:王健慧
热度1537票 浏览135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4月29日 08:50

        今年正值著名书法家胡问遂逝世十周年,“濯古来新——胡问遂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今日下午在上海棠柏大厦举行。同时,在二楼展厅展出胡问遂师生等作品100余幅。

  胡问遂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海派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学、悟性,得益于他有高人沈尹默指点,得益于长期坚持终成正果,也得益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总结。这次在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胡问遂的艺术历程和成就,对于海派书法而言意义重大。

  胡问遂生于书香门弟,家学渊源,从小入私塾读书,童年时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境教育,三十四岁投拜于艺坛耆宿沈尹默先生后,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蕴藏于书法艺术内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他承受了大量的书法教学事务,讲学、授课、示范、批改作业,辅导了一批又一批书法的初学者。1961年,他在上博举办的讲座上,指导学生在临摹传统经典法帖时,总结了读、临、背、用、核五个字的原则,要求学生以此为鉴,状形似神,方能学有所成。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为书法家,在上海书坛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胡问遂先生为上海书协也做了不少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沈尹默先生的努力下,上海筹建书法家协会,胡先生也参与了其中大量组织工作。为推动上海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许多建议。1973 年,中日恢复邦交。第一个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胡问遂又随上海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进行文化交流。


濯古来新——胡问遂书艺研讨
胡问遂的艺术思想

祝君波

  胡问遂先生是二十世纪海派重要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既得益于他的勤学、悟性,得益于他有高人沈尹默指点指点,得益于长期坚持终成正果,也得益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总结。这次在纪念他逝世十周年之际,我读了他的《胡问遂论书丛稿》一书,此书汇集了作者历年的回忆文章、论文、序言和评论,虽非一本系统的专著,但一篇篇读完,仍可体会到作者对书艺全面和深刻的把握。现从中梳理出如下要点,希望引起书界同道的重视,起到共同借鉴的作用。

  在谈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时,胡先生认为“继承传统,从高标准上来说,只是手段而已;继承的目的为了创新。如何造就符合自己个性和符合我们社会风貌的书风,是每个学书者必定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他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即由柳公权转入颜真卿,又遵从沈老的意见学习褚遂良自成家法的过程,把颜字的庄实和褚字的妩媚融于一体。他的实践和理论,很好地解读了继承和创新的要诀。

  关于书法的内容和形式、技法和情趣,胡先生也有独到的认识,他说过“真正的创作应该是首先考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吻合,即形式应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

  在分析南北朝时代书风的差异时,胡先生也有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南朝由于禁立碑志,所以长于简牍,而且江南风土柔和,因此书法也显得疏放妍妙,所谓‘江左风流’;而北朝人民生活纯朴,其书多守旧法,隶楷杂出,变化错综,竞奇斗胜,均各极一时之盛”。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和艺术概括,值得今天的书家学习和体会。

  在阐述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时,他认为实用在于整齐清楚,艺术在于作者融入情感,创造出与内容相联系的意境,观众触发联想以达到怡悦性情、动心暖目的境界。

  在入帖与出帖的关系上,他也有专文论述。他认为未入门的难于掌握笔法,登堂入室的又苦于依人作嫁,难为出路。入帖,就是学习、临摹、借鉴古人的法书,获得经验,而读、临、背、核、用这五法很要紧。他认为“入帖并不太难,只要勤学完全可以学会。但是说到出帖,这就意味着成就,就是说要自成一家之法,难度很高。”他认为,入帖强调继承传统,出帖则要求推陈出新,贵乎独到。

  在论述书法的时代精神时,他认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都跟当时的时代风俗、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书法如何反映我们的时代,他认为应当表现为雄强的、流畅的、意气风发的风貌。

  除了以上的归纳以外,胡问遂先生还有大量的文字分析书法的基础技法,对学习书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还有不少的文章介绍行、草书的特点和历代的经验。他的这些文章和他的作品一样,无疑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和思想,同时使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是多么的不易!

  注:《胡问遂论书丛稿》一书计28篇14.1万字,2000年4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9年4月16日于上海)


跋胡问遂书《白太傅琵琶行》诗卷

郑  重

  白香山《琵琶行》,以自写羁臣怨士之绪,抒彼旷怀,深悟悅禅,此意不为人所深解,意为沦落摩登伽女湿青衫之泪也。黄山谷亦云:白太傅后身,所作艳词,与琵琶行同歌,犹为禅德所诃,不止堕驴腹马胎。山谷书学张颠狂素,飘逸激荡,清空绝尘,惟书白香山琵琶行,规摹草草,本意以行书写流艳语轻之,然正似香山以无情人落有情痴,遂为妙迹。

  余尝游天下,往往阅地千里,欲得一卷琵琶行,藏诗蔽斋,以供不时清赏。但知音难愿,常为之怫然。癸丑之秋,余採访远游归黄浦,趋藤颖阁拜胡翁问遂先生,见其正奋笔作书,诚如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其处。”落笔与纵笔处,和缓挺劲兼之。胡翁每日臨池,用功之勤,不知纸费几何,笔退几何,真是痴人前不得说梦,对夏虫难与之言冰也,其`中艰辛惟书家自知耳。今日朝学执笔,夕已成名者,何能得其解也。少顷,胡翁收笔,余与之谈远游趣闻,兼及未得白乐天琵琶行诗卷之憾。胡翁听之,唯唯否否。

  约越月,余再趋藤颖阁,胡公心绪盎然,取佳纸精笔,书白太傅琵琶行,如黄钟就范,一铸而就,行草相间,仍写其法,骨气刚劲,如端人正士,凛然不可犯,非瑶台婵娟,綺丽之调可语也,柳公权日:“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观胡翁之书,可知胡翁之为人也。

  忆昔日藤颖阁之游,余正壮年,而今华发盈顶,霜雪染眉,此卷伴余亦已三十有六年矣,每当清寂,横陈几案,悬灯观之,凡全卷一百二十六行间,结构布局,错落有致,破古人以险绝处见奇正之论,得奇正中透险绝之妙趣。神采奕奕,墨气袭人,如对故人屈膝交谈,情感所系,乃为百里溪堂之宝也。已丑绿肥红瘦之时。


中国书法教学的拓荒人

屠新时(旅美)

  旅居美国,在海外的生命经历, 在书法教学推广过程中, 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书法导师——胡问遂先生, 他那些睿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原则; 那是何等的有光芒、有深度、有价值。

  先生是一个一生追求艺术、严于己、宽于人,真率坦诚的艺术家。更值得强调的是,先生的生命价值极重要的一面是他对中国当代书法教育的贡献;他是一位课堂的好老师, 学生的好导师。在近半个世纪之前, 在文化和书法近于荒芜的土地上, 他在导师沈尹默先生的统领下, 一边刻苦地锻造磨砺自己, 一边先后在上海的出版学校、美术专科学校等处开创了中国书法课程。在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时刻, 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中国书法处于走向世界门坎时, 需要我们象先生一样, 不要把传统仅作为一个文本, 而成为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从我们身上流过, 在我们自己的形象和艺术作品中,展现出生命魅力和人文尊严。 而今先生地下有知,一定高兴中国书法在海外大放光彩;也一定会谆谆告诫后辈:艺无止境,脚踏实地;传承创造,濯古来新!


纪念父亲——胡问遂的书法人生

  今年是父亲十年祭、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家们坚持不懈地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使之走向了异常华美和崚拔的境界、使之产生出一种可以陶冶人的作用。

  父亲深谙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书法家人格精神与书法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书家在创作过程中提升人格精神,随着人格精神的提高、必将促进书法品味的提高、综观父亲许多有关书法的论著,除了对技法的探讨,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弘扬书法文化。强调培养文化内涵,注重提升道德精神、人品书品并重、精神气韵入笔端,达到功夫在字外的境界。

  表现书法艺术的精髓;在点、划的变化中体现。而点、划变化的根本在乎坚实的基本功。要想抽掉其精髓,好比一个爬在大树上的人,一边往上爬,一面锯掉连接大树的枝桠、殊不知这是在自毁根基。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决定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


        胡问遂生平及艺术简历:

        胡问遂,1918年生,浙江绍兴人。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

        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上海出版学校和上海市青年宫任书法教师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书学论文曾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学讨论会 。为《辞海》、《美术辞典》书法词条撰稿人之一 。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1951年 师从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1960年 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参与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1961年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任主要业务干部。1962年 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学校书法教师。《大楷习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1年 为韶山毛主席纪念馆书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诗碑。1972年 在《文汇报》发表行草书鲁迅《七律·自嘲》。1978年 参加编写《常用字字帖》行书部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 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首次访日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1980年 任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评委会委员。1981年 参加在绍兴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发表论文《论入帖和出帖》。为小学生书《小学生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5年 为小学生书《欧体大楷》字帖,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6年 荣获市文联颁发的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 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赴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港出版《胡问遂书法选集》。1991年 应邀赴绍兴举办个人书法展览。1993年 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胡问遂从艺六十年书法回顾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问遂书法集》。1994年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四次个人书法展览。1995年 荣获第三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问遂行书字帖》。

  1951年 师从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
  1960年 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参与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1961年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任主要业务干部。
  1962年 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学校书法教师。《大楷习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1年 为韶山毛主席纪念馆书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诗碑。
  1972年 在《文汇报》发表行草书鲁迅《七律·自嘲》。
  1978年 参加编写《常用字字帖》行书部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79年 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首次访日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1980年 任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评委会委员。
  1981年 参加在绍兴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发表论文《论入帖和出帖》。为小学生书《小学生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85年 为小学生书《欧体大楷》字帖,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86年 荣获市文联颁发的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1989年 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赴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港出版《胡问遂书法选集》。
  1991年 应邀赴绍兴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1993年 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胡问遂从艺六十年书法回顾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问遂书法集》。
  1994年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四次个人书法展览。
        1995年 荣获第三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问遂行书字帖》。

TAG: 胡问遂 沈尹默
顶:59 踩:7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3 (49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65 (417次打分)
【已经有490人表态】
75票
感动
62票
路过
46票
高兴
55票
难过
52票
搞笑
53票
愤怒
54票
无聊
9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