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翰墨精神与天下行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文汇报 发布者:王健慧
热度1096票 浏览95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4月29日 09:02

         相关阅读: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兰亭)高清晰图
         http://www.eshufa.com/html/88/n-3588.html

        颜真卿《祭侄文稿》(附释文,高清晰)
         http://www.eshufa.com/html/89/n-9089.html

        苏轼《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高清晰)
         http://www.eshufa.com/html/91/n-9091.html

        字如其人,这样的说法通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字与人的关系。文字不单是表意符号与信息载体,在书写过程中,还融入了书者的主观情感与审美意识。在世界所有文字中,方块汉字以其结体构形的丰富多变,独具艺术表现力。点划的起承转合,线条的枯湿浓淡,黑白相间之中,蕴藏着阴阳变化的对立统一。然而,结字、运笔与章法,只是书法的外在形式,仅书技而已。书法之所以称之为“法”,乃缘于书者的精神,从学识、经历到风骨、性情,乃至生命状态。所以观书法之妙,在于书,在于人,更在于人书之间的关系。透过字里行间,感悟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书家的创作意境,方能走入书家的心灵世界,品味书法真趣。《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帖》,之所以位列天下行书之三甲,不仅仅因其书技精湛,更缘自其中所蕴含的翰墨精神。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人,书法师从卫夫人,其书博集古今,广采众长,隽美雄秀,清华雅淡,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尊为“书圣”。王羲之曾官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但他对为官无甚兴趣,这也与魏晋时期自由、散漫的社会环境有关。时人或寄情山水,或把酒狂欢,或以诗文畅叙幽情,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东晋有一风俗,每逢阴历三月初三,人们需到河边游玩,消除不祥,名曰“修缤”。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羲之与友齐集会稽山阴兰亭,修缤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杯饮酒,赏景赋诗。微醺之下,羲之即席挥毫,以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为诗集作序,此即《兰亭集序》。《序》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书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姿韵萧散,真率浪漫,文中出现二十多个“之”字,各具神韵,无一雷同。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复书序文十余遍,始终不得其妙。明代书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为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与王羲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行草相比,颜氏书法讲究的,则是笔墨间的森严法度,其书“森森如剑戟,有不可犯之色”。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琅琊孝悌里人。其书汲取初唐四家风格,兼收篆隶与北魏笔意,以中锋行笔,字体丰厚、雄浑、中正、雍容,自成一家。颜真卿秉性正直,一生忠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举义讨贼,平叛中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罹难。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欲“借刀杀人”,派颜真卿前往劝谕,遂被李希烈缢死。半年后,叛乱平定,德宗厚葬颜真卿,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祭侄稿》书于干元元年(公元758年),二十五行,二百三十四字,为颜真卿祭奠平叛中就义的侄子颜季明所写,文稿在极度悲愤之情下写就,节奏铿锵,用笔凝重,国难家仇,浩然正气,跃然纸上。稿本虽有删改,不计工拙,但此正是《祭侄稿》千古奇绝之处,以情主笔,以心运墨,至情、至才、至思,一气呵成,当为传世书法中率真自然的典范之作。
 
        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也是历代法书中的上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宋代文学大家,亦善书画。苏轼一生仕途多歧,早期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罹“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卒于常州。逆境成就了苏东坡超然物外,傲岸洒脱的人格魅力,其书多侧锋起势,用墨浓厚,行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充分体现出“胸中有书数千卷”的文人意象。《寒食诗帖》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作,二十五行,一百二十九字。诗中意境孤寂、悲凉。时运不济,又逢寒食,空庖湿柴,更感窘迫惆怅。苏轼同时将心绪的起伏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通篇从开始扁平起势,沉着稳健,到渐入臻境,书为心发,结字或大或小,节奏或快或慢,参差错落,随意断联,恣肆奇崛,挥洒自如。在《寒食诗帖》中,书法意象与情感力度达到了完美结合。

        自甲骨文始,汉字书法经历了甲、金、篆、隶、楷、草、行的演变,每一种字体的出现均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关,如小篆缘于秦始皇“书同文”之统治方略,而隶书则生成于下层官员传抄文件时「删繁就简」的便宜之法。而在所有字体中,以行书之流动飞扬,变化万千最能表达时代风韵以及书者的情愫与胸怀。羲之《兰亭序》即充分体现出晋人“尚韵”的书风。魏晋风骨之下,王书体现的,不仅是古今集成,书体创造,更是一种人的觉醒与自我超越。向外,感悟自然;向内,发现自我,《兰亭序》中对生死无常的慨叹,通过隽爽酣畅、洒脱不拘的行笔彰显出来。唐太宗一统天下之后,急需将自由、散漫的个性纳入王朝的治理秩序之中;在艺术上,即体现初唐时期的“尊王”,以及重法度,讲楷模的“尚气”书风,颜书即是其中重要代表,楷体堂堂正正,浩气充塞,此即“书以明道”是也。在苏轼生活的宋代,社会又是另一番图景,对内,朋党之争,连绵不断;对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乱世中的苏东坡将才情在文学艺术上发挥到了极致,其人亦儒亦庄,其书洒脱不拘,“我书造意本无法”的“尚意”书风,在东坡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每一书作之后体现的,是书家的文人性格与生命风采,是那个朝代的气度与景象。书如其人,书为心发,书品亦人品,心正则笔正,历来为学书之人称道。秦桧、严嵩书法不俗,却为小人之书,虽工而不贵。身心修养,人格完善,乃书者必备的字外功夫。如今,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时代早已过去,甚至连写字的范围都逐渐缩小至签字之类,再观古代先贤留下的墨宝,是否还能从中品味书者的气质性灵,学问文章,体察书作之中的精神世界,万千气象,的确值得我们细加思量。

         相关阅读: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兰亭)高清晰图
         http://www.eshufa.com/html/88/n-3588.html

        颜真卿《祭侄文稿》(附释文,高清晰)
         http://www.eshufa.com/html/89/n-9089.html

        苏轼《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高清晰)
         http://www.eshufa.com/html/91/n-9091.html

顶:35 踩:5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1 (33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7 (296次打分)
【已经有373人表态】
54票
感动
48票
路过
36票
高兴
44票
难过
43票
搞笑
51票
愤怒
49票
无聊
4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