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法名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批评界》:吴振立先生访谈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批评界》2002年第2期 发布者:诸培弘
热度1407票 浏览232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9月01日 07:21

        背景资料:吴振立,1944年生于重庆,江苏灌云县人。寓居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江苏文史馆馆员、中国沧浪书社执事、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86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展一等奖,1989年获第四届全国书展三等奖,此后参加历届全国重大书法展览和活动,为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

        2002年春天,受《批评界》之托,笔者在扬子江畔、阅江楼下吴振立先生的寓所就当代书法创作的若干问题和他自身书法艺术实践对其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吴振立先生书法对联
宅近青山同谢脁  门垂碧柳似陶潜

         问:与您在二届中青展获奖的作品相比较,您觉得这十几年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吴振立(以下简称吴):二届中青展之前,我接触的是帖,没有学过碑。我的那件获奖作品,基本上承袭了颜真卿《祭侄稿》的风格。后来我参观山东四山摩崖时,远视北齐刻石,感觉到颜书体势与之正同,原来颜书胎息于北碑,因此追本溯源,对北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汉隶、章草以及现代名家,凡是对我的书法有滋养、有帮助的我都悉心学习,从而丰富和充实我原来的书法面貌。浑厚、苍茫、古拙是我这些年来努力追求的书风。

        问:对您书法道路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吴:林散之。林散之先生是我崇敬的书家之一。我年轻的时候,曾向他请教书法。记得第一次拜见林老,我拿出习作请他指教,林老看了一会,在我的习作上写下了“力量圆转通透,不死学古人。知道用笔。望在此基础上不倦学之,自能成功。”的批语。其实我当时的“作品”是多么的幼稚。多少年过去了,林老的鼓励时时鞭策我,我能在书法的道路上坚持下来,与他当年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后来我又多次与他接触,他的真率、正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他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问:您觉得如何才能使一个书法家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保持进取?除了心态外,是不是还有方法上的要求?

        吴:好象有一段时间,书坛上有人提倡书家学者化、诗人化。我觉得一个书家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思想家的素质。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对自己有用?什么对自己没有用?继承什么?扬弃什么?这些都必须自己作出独立的判断。因此书法家要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补给什么?排泄什么?都需要自己具有自给自足、自排自净的能力。不要强调自己条件不好,我从来就没有觉得客观条件不好能阻碍一个不断进取的书家勇猛精进,关键要能化腐朽为神奇。博学不一定有识见,熟读兵书不等于会打仗。我不大欣赏那些满腔高深理论,而在艺术上没有什么创见的书家。

吴振立先生行书条幅:文心雕龙时序篇

        问:听说您为了追求艺术,放弃了很多机会,甚至主动要求调到厂值班室看大门。是这样吗?

        吴:是的。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曾在农村待了十二年,那个时候谋生是第一位的,进城以后又要为生计奔波。到了五十岁我就渴望有一个安顿的地方,有整块的时间来酝酿、实践我的书法认识和创作。我想起了一个叫做斯宾诺莎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谢绝了海德堡大学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简单的生活。为了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我觉得有些放弃是值得的。

        问:当代书坛鱼龙混杂,人们对书家也贬褒不一,您对当代书家创作成就怎么看?

        吴:当代书家在各自的领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对他们我深感佩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将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至于不足的地方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问:在中年一辈著名书家中,绝大多数风格都很强烈,看不出明显取法谁。而您的书法还能让人感觉到金农的影响,您怎么看待书法创造性的问题?

        吴:书法艺术的传承关系,决定了我们学习书法不能凭空臆造,必须有所继承有所创造。至于一些著名书家的作品,他们修炼得了无痕迹,已臻化境,我由衷地佩服,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在几年前的《临帖絮话》里谈了我临帖的心境:在临帖时,我只能契入他们其中的某一点——自己激动和景仰的那个点,以求自身的慰藉和超越。学颜只求其厚重,学金农只求其郁勃,学八大只求其简澹,学弘一只求其超逸,从不贪大求全,也不强求毕似。因此,我的书法里可能还不只是金农一家的影子。我们临帖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借古抒情”。书法的创造不仅仅要创造出一副与众不同的皮相,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当然形式也很重要,否则皮之不存,魂将焉附?王铎晚年临习二王的长篇巨制,不仅在形式上不同于二王,而且精神上也完全是创造  —   没有了二王的超迈与旷逸,而是尽情地腾挪与振荡,落花飞雪,惊风骤雨。只有在书法中将自己充满个性、自由、睿智且具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表现出来,将线条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出现。精神特征是创造的基本特性之一。

        问:您对“流行书风”怎么看?

        吴:说到“流行书风”,我倒想起了一段钱钟书先生关于传统的精辟论述,他说:“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他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种相反相成的现象。”“一种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刘勰也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在那个时代就认识到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变化的道理。远古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汉乐府民歌、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白话文,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那个时代的“流行文风”。林语堂曾极力推崇白居易、苏东坡、袁中郎、李卓吾、李笠翁、袁子才、金圣叹。他称“他们都是不依照传统的人,他们因为具有太多的独特见解,对于事物具有太深的感觉,所以不受正统批评家的喜欢,他们都是太好了。”反叛传统的人,又成为了后人的传统,因此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传统好比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都将作为经典而汇入其中。纵览书法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同样发现王羲之是他那个时代的“流行书风”,颜真卿、苏东坡、明清诸大家也都是属于他们时代的“流行书风”。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来讲,终究不会也不可能永久地、消极地、被动地、无选择地接受传统。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与审美理想,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体验能动地、批判性地、有选择地接受它,从而创造出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徐渭破坏了笔法”,“董其昌破坏了墨法”,“王铎破坏了章法”。这些“破坏型”书家的成功范例,对于我们书法的创作实践,难道不是一个极好的启示吗?

        问:您对青年书法作者有何建议?

        吴:学习书法首先要过技法关。因此必须多临习一些适合自己个性和对自己的风格形成有所帮助的碑帖。不要贪多、求全。必须精而专。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和审美能力。多读书、广交游、勤思考。总之如我前面所讲,必须学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不要急功近利。“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液汁里欢乐流溢中自然成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罗曼·罗兰的这段话我愿与有志于书法艺术的青年朋友们共勉。

2008年秋吴振立先生(左2)在曾插队过12年的溧水县白马乡

         吴振立艺术简历:

        吴振立,1944年生,江苏灌云人。汉族,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执事、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博物院特聘书画师。 

        自学生时代就热爱书法艺术,初从二王入手,继学颜、苏、米,于明偏爱王觉斯、倪鸿宝,于清则心仪傅山、八大、金农。45岁后上溯汉魏,取其古拙静穆之境界。

        蝉联全国第六、七两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第一名。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并被中南海、香港艺术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苏州大学、山东省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学书40余年,擅长行书、声乐。 参与编写《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六体书法字典》。参加拍摄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音像出版物的《当代书家50人五体创作实录VCD》。2005江苏省十大书法家之一。

        相关阅读:

        《批评界》:吴振立先生访谈录

        《东方艺坛》:对话吴振立

        临摹视频(30):吴振立临《王铎忆过中条语》

        吴振立:关于艺术、人生的一些想法

TAG: 访谈录 批评界 吴振立
顶:67 踩:5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1 (38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1 (382次打分)
【已经有512人表态】
114票
感动
63票
路过
54票
高兴
60票
难过
52票
搞笑
57票
愤怒
57票
无聊
5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