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境迁 意与古会——评熊岱平山水画(苏金成)
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观的认识与思考,因此历代至今盛久不衰,在当代尤为画家所钟爱。加上今天的交通比起古代更为发达,人们可以任意游走名山胜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化自然胜景为胸中丘壑。山水画家重视写生,今天尤为方便,这些方便也让山水画的创新与流派更为多样。加上西画的融入,更让画家各自在绘画中的表现异常丰富。但也正因为如此,山水画家和山水画的大量涌现使得能够脱颖而出是异常困难,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表现之外,画家的修养与对绘画的理解与境界更为重要了。居于金陵古城的山水画家熊岱平是我相交甚好的朋友,相比起众多的画家而言,熊岱平尤其让我刮目相看,这缘于熊岱平的个人魅力和他独特的绘画艺术。岱平为人诚恳、忠厚而富热情,为艺扎实、执着且能出奇。
在山水画的学习上,岱平钟爱传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传统绘画的学习。他师古人,师造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又能够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绘画。对于传统绘画的学习,岱平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传统是一座大山,你靠它越远它就越渺小,你离它越近它就越高大;传统又好像是个‘陷阱’,要想得到它好像很容易,因为它有太多的经典样式予你为用,但是你一旦进入传统的世界再想摆脱却是难上加难,犹如作茧自缚。”他知道必须长期对传统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大量的摹写,以及面对自然山水写生并创作,才能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丰富又深刻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凸显山水画中那些山川的灵动,以及画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的传达。岱平曾遍临古代山水画如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四王等画家的作品,心摹手追,感受颇深,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上能够加以提炼而巧妙运用,但岱平的绘画无论以何种形式成就,始终富有传统绘画的气息,这是当代画家常常缺失的成分,岱平却能够充分把握传统绘画的精髓,从中可见他对绘画的理解与追求绝非庸俗之辈可比。岱平说过“对先贤的敬畏之心常留我心,历代的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耸立在面前,绕道而行固然轻松但又是不可取的,我必须经过努力攀上这些高峰才能领略中国绘画的传统精髓。”岱平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融于自己全部的生活中,即使在画室听着古琴,品着香茗,心里也想着怎么和倪云林、八大、董其昌等先贤抚纸对话!
岱平的作品虽然根系传统,画面上透着传统的气息,但并非一成不变。他的作品近年在画面形式与意味上在不断的变化。构图奇巧,笔墨精到,一种“苍茫、浑厚、清润”洋溢于画面之上。这是岱平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深刻,对文化的思考不断拓展,对绘画的领悟不断提高的结果。但岱平的艺术思路尚无定式,谈到绘画风格时,岱平说“我平时在生活中支离破碎的感受很多,似乎哪种感受都能成为我的创作母体,对于形成风格特征的符号,我也曾想过,但我理解风格的形成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它是画家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大师的营养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是一种固定的图式,但肯定有画家自己的独特气质在里面,这种气息是一种感受的外在传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绘画的表现,而不简单是某种固定的图象表现。”
岱平的山水画不只是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可供我们进行评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更应该被作为一种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那就是当代中国画学习与创作是不是一定要和学院相联系?曾经有一个阶段,对于中国画的教育问题探讨甚多,有一个议题是围绕中国画教育是不是一定要美术学院的科班出生才能成就大师。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是中国画在当今社会体制与教育模式下,一定要走进学院,只有学院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综合的、厚基础、博而专的创作人才,历史的师徒教育模式已经拯救不了中国画的未来命运,必须结合西方美术教育的前沿观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代之所以没有中国画大师的出现,就是因为学院培养模式的禁锢,导致了中国画本源的丧失,扼杀了传统诗书画印人才的成长,使得中国画创作走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最终使得中国画不再象一个世纪以前那样大师层出不穷,今天只能见画家众多,而难见大师出现。那么,中国画教育是学院培养模式好,还是师徒传授式培养模式好?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定论。
所以,认识岱平,了解岱平,欣赏他的绘画,让我由联想到中国画的教育模式问题。岱平非学院出身,其实严格来说,熊岱平不但没有科班出身的经历,更没有象社会上的很多画家那样,师从于某某名家。岱平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走进传统,扎根传统,不断的向传统汲取养分。他偶尔向师友请教,但绝不向当代的某家某派跟风。也正因为如此,岱平的作品充满古意,画面上洋溢着一种清气,清新淡雅,还有一种书卷气。他的作品不像我们看到的很多画展,一进展厅,就能看出这个画家要么是学范曾,要么是学刘大为,或者一眼就能看出是田黎明的学生,或者是范扬的学生,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益甚多,但同时也导致学生走不出老师的影响,作品中始终有着老师风格的影子。岱平则没有这种情况出现,他反而取法更高,直接从五代宋元诸家入手,更是对明清山水画研摹日久十分。所以,欣赏他的作品,一种清气从画面溢出,其意境与其他的画家迥然有别。从他的创作现象我们能看出来,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不一定要经过学院才能培养出好的画家,因为这种土生土长的画种,千年来就是师徒传授式和临摹、写生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这样看来,熊岱平的创作现象就很清晰了。我们常常见到他画出佳作,就会禁不住赞叹,他虽非科班出身,但笔墨、构图乃至画面意境比起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们处理的还要笔精墨妙,出奇制胜。这也是熊岱平的可贵之处。
认识熊岱平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个快人快语的人,绝不像他的作品那样含蓄。他对绘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尤其是当今中国画坛的创作与未来走向问题上,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而且,他坚持自己的创作观,一旦认识到了,觉得是正确的路,他就一路向前,很少受到他人观点的干扰。有一次,与岱平聊天,他说“我的第一本画册中有张青绿山水我十分不满意,觉得很俗,但是许多商界朋友对此画大加赞赏,并争相购买这张画。我有时竟被这种现象所迷惑,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作为画家应该坚持自己对绘画创作之路的选择,不应避雅求俗,避难求易,我对绘画的理解与选择始终应以格调高雅为先,但也绝不为某种定式所囿。其实,我的这种坚持正是我这些年在国画学习上的个人领悟与追求,也正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对于岱平当前的创作,友人与收藏家中的一部分人曾建议他“要变法”,加强自己的风格特征。对此,我的看法不同,我始终建议岱平坚持目前的路,因为这一点是他最可贵之处,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去变法,变与不变是自然发生的事情,而非个人意志强制的事情。如果急于求成,可能“变法”后不但没有形成个人强烈而独特的面貌,又失去了原有的优点。我始终认为,绘画创作的质变是在量变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路子走的正,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风格会慢慢形成。何况,此时的岱平所画的就是他这个阶段应该有的面貌,他认真去画,画的很执着,又很愉快,把自己的感情与心得融入到笔下的画面,这就是他的创作,就是他的风格。
我看好岱平!期待他不断有新作、佳作出现!
(本文作者:苏金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众家评论熊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