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问遂先生十年祭
有的人去世后,生前热闹就转冷场,随着时光流逝,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渐渐抹平了;有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格魅力、德泽遗馨却与日俱增,令人追思和怀念。如李煜说:“离愁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恩师胡问遂先生就是后者。
先生是新中国书法事业的殉道者,在沈尹默先生的大纛下,他不计功利数十年来默默躬耕在传统书法的土壤上,揭示和阐发了千古不传之秘的用笔妙谛,把行书楷书的艺术水平激越数百年而与唐宋相风云际会,并为把这个幽邃精微的奥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为之奔走呼号,没世不殆,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这种可贵的纯粹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是长留天地间且当彪炳于史册的。
先生曾说:目前社会上也有不讲用笔,直接取之民俗或西洋元素来构筑新派书艺的。但植基于亿万国人心中的还是精于用笔的二王法书,并视之为美。即使前卫艺术比比皆是的邻国,也还有藤原行成、丰道春海等精于用笔的一流书家,受到人们普遍尊重与景仰的。
先生常用生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书法中用笔和结体的关系。用笔是水泥、钢筋、黄沙、石子等基本建筑材料,结体是高层、低层、圆顶、尖顶等房屋式样,两样都要紧。但外观的精美立足于钢筋、水泥质量的上乘,徒有其表,不究其里,巍巍大厦要坍倒的。
用笔之外,先生十分重视书法艺术神韵,但神韵两字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不是变戏法,而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学识功力的总和。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书法,答曰:“心正则笔正”;唐太宗赞虞世南有五绝,书翰殿后,这些例子是先生谆谆告诫我们的。先生的书风,温穆凝厚,隽婉儒雅,字如其人,其实这更是他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当年能倾倒折服无数矢志于书法艺术的青年人的原因所在。
我们追随先生数十年,辱蒙殷勤教诲,是我们的福分。先生尊师、敬尹默先生如同父执。“文革”中,淮海路汾阳路口有上海中国画院造反派的批“黑”大专栏。沈尹默被丑化得像个教师爷,坐在轿子上,走向死胡同。有人抬轿,有弟子在前鸣锣开道,弟子画的就是问遂先生。对此,先生暗暗对我们说:“倘使说沈老的观点是‘错’了,我也一定不折不扣执行下去。”在倒行逆施的当时,作为弟子能够这样说话的,事实上并不多。先生在受批判的日子里,作为弟子的我们十分担心他的困境,曾相约偷偷地想去安慰他,被胡考兄在门口挡住,并带先生的口信:谢谢大家的关心,心意领了,不必见面,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书法。并赠每人一件文房用品作为纪念。我们与老师的心是相通的,知道他因为不愿牵连学生而回避见面的。
先生精书重教,师母情深慈祥,几十年风风雨雨,忧患荣辱,是师母扶侍着一家艰辛地走过来的。今天作为弟子的我们,思念先生,心系师母。每年先生的忌日,数十位同学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赶来,围聚在《籐颖阁》,向老师遗像深深鞠躬致敬,追怀先生,抚慰师母,山高水长,曷其有极。
先生是新中国书法事业的殉道者,在沈尹默先生的大纛下,他不计功利数十年来默默躬耕在传统书法的土壤上,揭示和阐发了千古不传之秘的用笔妙谛,把行书楷书的艺术水平激越数百年而与唐宋相风云际会,并为把这个幽邃精微的奥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为之奔走呼号,没世不殆,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这种可贵的纯粹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是长留天地间且当彪炳于史册的。
先生曾说:目前社会上也有不讲用笔,直接取之民俗或西洋元素来构筑新派书艺的。但植基于亿万国人心中的还是精于用笔的二王法书,并视之为美。即使前卫艺术比比皆是的邻国,也还有藤原行成、丰道春海等精于用笔的一流书家,受到人们普遍尊重与景仰的。
先生常用生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书法中用笔和结体的关系。用笔是水泥、钢筋、黄沙、石子等基本建筑材料,结体是高层、低层、圆顶、尖顶等房屋式样,两样都要紧。但外观的精美立足于钢筋、水泥质量的上乘,徒有其表,不究其里,巍巍大厦要坍倒的。
用笔之外,先生十分重视书法艺术神韵,但神韵两字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不是变戏法,而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学识功力的总和。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书法,答曰:“心正则笔正”;唐太宗赞虞世南有五绝,书翰殿后,这些例子是先生谆谆告诫我们的。先生的书风,温穆凝厚,隽婉儒雅,字如其人,其实这更是他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当年能倾倒折服无数矢志于书法艺术的青年人的原因所在。
我们追随先生数十年,辱蒙殷勤教诲,是我们的福分。先生尊师、敬尹默先生如同父执。“文革”中,淮海路汾阳路口有上海中国画院造反派的批“黑”大专栏。沈尹默被丑化得像个教师爷,坐在轿子上,走向死胡同。有人抬轿,有弟子在前鸣锣开道,弟子画的就是问遂先生。对此,先生暗暗对我们说:“倘使说沈老的观点是‘错’了,我也一定不折不扣执行下去。”在倒行逆施的当时,作为弟子能够这样说话的,事实上并不多。先生在受批判的日子里,作为弟子的我们十分担心他的困境,曾相约偷偷地想去安慰他,被胡考兄在门口挡住,并带先生的口信:谢谢大家的关心,心意领了,不必见面,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书法。并赠每人一件文房用品作为纪念。我们与老师的心是相通的,知道他因为不愿牵连学生而回避见面的。
先生精书重教,师母情深慈祥,几十年风风雨雨,忧患荣辱,是师母扶侍着一家艰辛地走过来的。今天作为弟子的我们,思念先生,心系师母。每年先生的忌日,数十位同学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赶来,围聚在《籐颖阁》,向老师遗像深深鞠躬致敬,追怀先生,抚慰师母,山高水长,曷其有极。